|
油紙燈籠源自漢代的吉慶掛燈。在莆田民間,每逢婚慶、喬遷、祝壽或者春節(jié)元宵,家家戶戶必掛油紙燈籠。因此,這一技藝形成的歷史超過千年。他說,在明嘉靖年間抗倭斗爭中,戚繼光因大軍兵馬未到,為設疑兵之計,組織百姓在夜間以蛇陣游燈的形式迷惑倭寇,使敵酋誤認戚軍大隊伍在夜行軍趕到莆田,嚇得不敢出戰(zhàn)。直至兩天后,戚家軍兵馬集齊一舉殲滅倭寇。以后,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莆田、仙游不少地方都有舉行規(guī)模浩大的“游蛇燈”活動,以紀念這一段難忘的歷史。此俗促進了莆田燈藝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受到應有的保護,元宵游燈活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俗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油紙燈籠工藝的復興。 純手工的莆田古式的油紙燈籠,代表莆田地方傳統(tǒng)民俗整體禮制規(guī)范和特殊文化內涵,極具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但制作過程繁鎖。首先要購買燈籠的竹坯,進行修整,再貼上烤焙紙,刷上一層面粉糊。然后,按照顧客的要求,在晾干的的燈胚烤焙紙上描畫,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含義;還需要涂刷一層桐油,讓整對燈籠看起來有光澤、亮度,更加牢固。最后,安裝燈腳,即將小圓木片燈腳上的鐵絲從燈籠的底部拉穿過頂部,加上鐵絲、插蠟燭的燈臺、提手的小竹棍。 燈籠描畫的步驟尤為重要,不僅要把中國龍等神話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在著色時更是需要七種顏色之間相互配合。小小的燈籠上蘊含了豐滿的內容,既體現(xiàn)“五行融合”等傳統(tǒng)文化,又表達了“福祿壽”“雙喜臨門”“添財添丁”等美好祝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