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向的堅定和堅持 本報記者 陳振凱 有些巧合,在“記者再走長征路”活動啟動儀式的當天,按公歷算,是我35歲生日。在此之前,因感動于《北上》(劉統(tǒng)著)一書中描述的中共中央對方向的堅定和堅持,我決定報名四川段采訪活動,尤其要去看看定下北上方針的兩河口會議會址。 7月25日至31日,我參加了“記者再走長征路”四川段的B線采訪活動。如我所愿,我看到了兩河口會議會址。它是一座關帝廟,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然而就在這座小廟里,中共中央定下了北上的方向。正因為堅守了這一方向,紅軍才贏得長征勝利。一個地方和地點,風景好壞也好,裝修豪華與否,它的歷史價值更多與這兒發(fā)生的事兒有關。而今這座關帝廟附近,已經(jīng)修了面積很大的紀念館,方便一撥撥的人們前來體驗和思考。 定下了北上的方向,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夠得到嚴格執(zhí)行。為了強調(diào)和貫徹這一方向,中共中央又在沙窩、毛兒蓋等地召開會議。川行七日,最讓我震撼的,除了看到犧牲、看到信念、看到初心,是沙窩會議會址——在一棟藏樓的一樓,我看到掛在最前面的照片上寫著“張聞天35歲”。我今年35歲,他當年35歲。兩個35歲,我在新時代做自己份內(nèi)工作,他在長征路和同行者擔起歷史重任。我所處的是中華民族日益接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他所在的是風雨飄搖民不聊生的舊時代。當時人“歷盡苦難”,才有今日人“收獲輝煌”。 方向決定成敗。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已經(jīng)定下方向。這個方向,寫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寫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里。堅信這一方向,堅定這一方向,新長征必將勝利。 紅軍的詩與遠方 本報記者 陸培法 在一個陰雨的下午,記者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紅軍長征博物館內(nèi),看到了一首題為《心愿——一個藏族戰(zhàn)士的戀歌》的詩歌:“不合腳的靴子,是彩虹我也不要,感情不和的伴侶,是天仙我也不要。奔騰的雅礱江怎能倒流,離弦的飛箭絕不會回頭。我們共同的心愿,是同紅軍走到底。心愿!心愿!長征到底!心愿!心愿!扎西德勒!” 誰也記不清這個藏族詩人戰(zhàn)士的名字,這質(zhì)樸而熾熱的情感穿越了歲月,永遠讓人刻骨銘記。 1936年4月25日,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紅二、六軍團,從麗江的玉龍縣石鼓至巨甸沿江一線北渡金沙江,進駐當時的中甸縣,準備繼續(xù)北行,跨越雪山草地。他們大多是年輕人。據(jù)統(tǒng)計,這支紅軍部隊的將領平均年齡不足25歲,師以上干部大多20至30歲,普通戰(zhàn)士的平均年齡就更小了。這支年輕的隊伍在這里翻越雅哈雪山,跨過拉咱壩草地。在戰(zhàn)斗中,160多名指戰(zhàn)員長眠于此。 這些年輕紅軍們當時的詩與遠方,既平凡又偉大,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受百姓愛戴的樸實感情,將永載史冊。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