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9年復旦新聞學系獨立建系以來, 在一代又一代復旦新聞人接續(xù)努力下, 得風氣之先,立時代潮頭, 始終走在行業(yè)發(fā)展前列, 堪稱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排頭兵。 特別是理論創(chuàng)新與教育革新雙輪驅動, 不斷刷新記錄, 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新聞教育事業(yè)一個個歷史性“第一”。 成就來之不易,道路并不平坦, 未來也不會一帆風順。 就像百年來中華民族謀求復興偉業(yè)的奮斗征程一樣, 復旦新聞人在波峰浪谷中穿行, 在困難挑戰(zhàn)中前進, 一路悉心勞作,風雨兼程, 將事業(yè)一點點做大, 猶如一棵小樹苗,成長為今天的參天大樹。 我們將繼續(xù)努力 今年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系)創(chuàng)建九十周年,老師們商量策劃出版一套教授學術叢書,為這個特殊的日子送上一份特殊禮物,表達對學院的崇敬和熱愛。 九十年,新聞學院人才濟濟,俊杰輩出。教學與科研傳承有序,底蘊深厚,著述豐贍,成就卓越。這套叢書選取的是目前在任的十五位老師的作品。老師們以對職業(yè)的敬畏與尊重,反復甄選書稿,精心修訂文字,意在以一種質樸而莊重的方式,向九十年的新聞學院致敬。 作為學院一員,回顧歷史,與有榮焉。我們這個被譽為“記者搖籃”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崇尚新知,治學嚴謹,站立時代潮頭,引領風氣之先,創(chuàng)造了諸多第一:老系主任陳望道首譯《共產(chǎn)黨宣言》全本,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座高?!靶侣勷^”;新聞學系第一個引入了公共關系學科,發(fā)表了第一篇傳播學研究論文,出版了第一本傳播學專著,主編了第一套完整的新聞學教材,創(chuàng)建了國內(nèi)第一家新聞學院,在國內(nèi)第一家開設傳播學全套課程,建立了國內(nèi)首個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第一家實現(xiàn)部校共建院系……在各個歷史時期,新聞學院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發(fā)展,為中國新聞事業(yè)的進步,不斷貢獻非凡力量。 九十年是歷史長河一瞬,但對新聞傳播學科來說,其變化之巨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比擬的。從鉛鑄火煉報紙印刷,到無像無形空中電波;從五彩繽紛電視屏幕,到無處不在互聯(lián)網(wǎng)絡;從無遠弗屆移動終端,到不可思議5G傳奇??萍歼M步驅動新聞傳播學科迭代更新、飛躍發(fā)展,令人目不暇接。這套叢書力圖從一個側面展示新時代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進展,探討未來新聞傳播學科發(fā)展趨勢和走向,回答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實踐的緊迫課題。 大家知道,長期以來有“新聞無學”的說法,這種說法并不科學。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歷史、文學等相比,新聞傳播學是近現(xiàn)代產(chǎn)物。實踐探索、學術積累、研究成果都不夠豐富、厚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傳播學術大廈的構建還在進行之中,已經(jīng)完成的工程也還在完善之中。但不能否認,新聞傳播學是當代新興文科發(fā)展最快、影響最大、應用最廣、前景最為明亮的重要學科,沒有之一。如信息產(chǎn)業(yè)方興未艾一樣,新聞傳播學很可能成為這個世紀獨步一時的最前沿學科。 我們看到的這部教授學術叢書,規(guī)模不算很大,涵蓋的方面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從中看到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們不計功利的良好學風和獨立思考的學術追求。特別是,老師們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與視野,從不同方面努力回答了基礎和應用、理論和實踐、傳承和創(chuàng)新等諸多與時代切近的問題,令人讀后啟示頗多。 首先,新聞傳播學具有高度應用價值,但不意味著這個學科發(fā)展可以離開牢固基礎。不能把新聞傳播學教育看成是一種簡單的勞動技能或專業(yè)培訓,其背后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諸多學科交叉的龐大學術體系。這也決定了只有把新聞傳播學的基礎夯實,才能不斷增強其應用價值和效能。缺少體系性就沒有專業(yè)性。其次,理論來自實踐,而實踐在理論指導下才能得到提升。未經(jīng)過梳理的實踐,有時可能就是一團沒有頭緒的隨想,或者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感覺。只有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研究,才能對事物規(guī)律性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傳播學是一門科學,是有學問的。再次,新聞傳播學一以貫之的守正之路,就是要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友好、文明和諧、向善進步,新聞傳播事業(yè)擔當?shù)氖姑荒茏儯膊粫?。同樣地,新聞傳播學又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必須回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新課題,這是一個應該構建新聞傳播學新高峰的大時代。 掩卷沉思,眺望未來:從大地重光的撥亂反正,到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新時代,由業(yè)界到學界,由采寫編評到教書育人,經(jīng)歷了我國新聞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四十年,更感到“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赝麖偷┐髮W新聞傳播學教育光榮歷史,閱讀老師們嘔心瀝血的學術新作,自問:一個人一生能夠做多少事?很有限。無非是培上幾鍬土,添上幾塊磚。個人作用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但一代一代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師生累積起來的知識和力量,可以為后人留下一份豐厚的精神財富。我們將繼續(xù)努力! 本文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學術叢書總序,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本文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學術叢書總序,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米博華) 推薦閱讀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學術叢書 叢書編委會 主 任 米博華 委 員 米博華 張濤甫 周 曄 孫 瑋 李雙龍 楊 鵬 周葆華 朱 佳 洪 兵 張殿元 叢書書目 陳建云《論史衡法》 劉海貴《新聞實務隨想錄》 馬 凌《俯拾即是》 張濤甫《轉型與在場》 周 笑《新媒體的自畫像》 沈國鱗《舊識新知——全球化下的傳播比較研究》 廖圣清《傳播與中國受眾》 孟 建《傳學的哲思》 曹 晉《傳播的交叉分析:政經(jīng)與性別研究》 黃 瑚《新聞與傳播論衡》 童 兵《新世紀新聞的觀察與思考》 張大偉《出版業(yè)的核心與邊緣》 張殿元《無形的廣告:消費主義、文化宰制和權力關系》 朱春陽《中國媒體產(chǎn)業(yè)20年:創(chuàng)新與融合》 院慶書展信息 九十年的鉛字灰紙,是新聞的名義; 解塵封的訊息文稿,是新院的豐碑。 紙筆無聲,待你發(fā)聲傳情。 光陰回首新聞間,歷久彌新薪火傳。 穿越榮耀與艱辛的歲月, 待你做這場回憶的引路人。 食指到拇指的時代, 新聞如何應對時代的激流汩汩? 多國智慧,教育傳播,待你來見證。 九十年風雨更見故人真心,綠鬢霜華, 在新聞中銘刻的青春和熱血,待你來傾聽…… 今明兩日(即11月1日、2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學術叢書及新聞學院教師近五年教學科研著述成果專場圖書展覽在復宣酒店一樓大堂舉辦,歡迎大家前往賞閱。 (來源: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復旦新聞青年)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