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觀主要解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中國模式的實質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模式隨著新中國社會主義觀的演進而生成和發(fā)展。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模式奠定了基礎;鄧小平理論創(chuàng)立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新社會主義觀,并推動中國模式的初步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和深化了新社會主義觀及中國模式;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把新社會主義觀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正推動中國模式的再發(fā)展。
社會主義觀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和核心,它主要解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所謂“中國模式”,其實質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和中國共產黨在這種發(fā)展道路上積累的成功經驗 。[1]
新中國社會主義觀的演進與中國模式的形成和發(fā)展密切相關,社會主義觀是中國模式的理論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新中國社會主義觀的演進推動著中國模式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毛澤東社會主義觀:為新中國社會主義觀和中國模式奠基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毛澤東隨即揭開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序幕。但毛澤東社會主義觀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較大的曲折和反復。毛澤東的艱辛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模式奠基了基礎。
毛澤東探索取得的成果是我們黨的寶貴理論財富。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方法論與他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方法論是一致的,那就是: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他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對斯大林所犯錯誤的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蘇為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思想。毛澤東社會主義觀的科學方法論是他留給中國共產黨最重要最寶貴的理論財富之一,對他之后的鄧小平理論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鄧小平繼承了這一科學方法論,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命題。繼鄧小平理論之后,無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或是科學發(fā)展觀,都是緊緊圍繞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展開的,并終于找到了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逐步形成了富有魅力的中國模式,開創(chuàng)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局面,奪得了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毛澤東探索的失誤也轉化我們黨的積極理論財富。從辯證思維的角度看,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雖然后來陷入了誤區(qū),但最后也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理論財富,即它從反面教育了我們,使我們從否定的方面對中國式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運行模式有了這樣明確的認識:中國的社會主義不能超越初級階段,不能急于求成;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可能是純粹的公有經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還不能拋棄商品、貨幣和資本;高度集權的計劃體制不能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等等。
二、鄧小平理論:新社會主義觀與中國模式的初成
在社會主義運動中,我們曾犯過一些嚴重的錯誤:把馬克思恩格斯本本中所描述的社會主義構想當成了勿庸置疑的先驗原則,社會主義的實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這些“原則”;把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蘇聯模式神圣化和普遍化;脫離生產力空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結果使得社會主義事業(yè)遭受到嚴重的損失和挫折。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盵2]“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提問方式本身就極具膽識和創(chuàng)見,它從社會主義觀的高度反思問題,一下子抓住了事情的本質和癥結,開啟了探索新社會主義觀的大門。繼鄧小平理論之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推進了新社會主義觀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為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了根本的理論保障。
- 2009-11-12臺媒跟拍璩美鳳 意外爆出其與老公4年婚姻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