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下旬到8月底,南京363個社區(qū)黨組織采用直接選舉的方式,產生了新一屆領導班子。以直選的方式產生社區(qū)黨委,南京并非全國第一家,但是363個社區(qū)同時直接選舉,在一個大城市、在如此之大的范圍內進行直選,確屬第一次。如果把南京基層直接選舉放在更宏觀層面來看,可以更好地認識其政治意義。
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外,政黨內部的民主是一個組織內部的事宜,但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條件下,黨內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基層黨內直接選舉依托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大背景。
1.增強了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
選舉的實質是以和平的方式委托一部分人進行“統(tǒng)治”。在現代社會,選舉通常被視為執(zhí)政合法性的外在表現。對于黨的內部來說選舉是確立合法的政治權威的形式:“黨內真正實行民主選舉,才有可能建立起在黨員和群眾中有威信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頁)說到底,是人民選擇黨而非黨選擇人民,只有經過人民選擇的領導班子才具有真正的權威。恰恰因為選舉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如果選舉制度設計不科學,如果黨組織平時不能夠為人民服務,都不可能保證選舉的結果一定會增強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也不一定能獲得黨員和群眾的支持。也正因為選舉重大,所以,人們對于大面積選舉還存有很多可以理解的憂慮。
改革開放30年來,基層群眾自我選舉、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督,實現了基層社會自治。盡管基層自治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從總體上講,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發(fā)展態(tài)勢。盡管一些群眾不知道政治學意義上的執(zhí)政合法性為何物,但在實踐中本能地提出了這一問題,比如,黨支部和村委會誰能領導自己?這種提問本身就反映出群眾已經觸及政治學中的核心問題。相對于基層自治,黨內民主如何發(fā)展?而基層黨內直選,盡管在法理上只是黨的內部選舉,但從南京的實際情況來看,黨內選舉絕非僅僅黨員參加。南京的制度設計中有意識地安排了競選者到黨外群眾中“駐點調查”、黨外群眾可到選舉會場“現場提問”、投信任票等環(huán)節(jié),使群眾參與黨內選舉過程。盡管他們沒有正式投票權,但經過前期一系列活動,已經在客觀上形成了群眾對社區(qū)黨組織的認同,恰恰有助于、而不是削弱了黨的領導。南京的做法,與農村黨支部的“兩票制”(“兩票制”指某些地方農村黨支部選舉首先要經過村民投票成為黨支部候選人,再開黨員大會進行正式投票選舉,決定黨支部人選)有異曲同工之處,共同特點都是讓黨外群眾介入到黨內選舉過程中來,為黨內選舉增加了黨外群眾認同的元素。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條件下確認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徑、方式之一。
- 2009-12-31屏東縣議長選舉傳出買票 國民黨議員涉賄遭聲押
- 2009-12-30全省村"兩委"換屆選舉基本完成 福建省電子政務外網開通
- 2009-12-30福建全省1.44多萬個村“兩委”換屆選舉基本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