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有一個“聯合國世界文明對話日”。在世界文明對話的舞臺上,中國的聲音現在還比較弱,中國的“話語權”還比較少。雖然這個舞臺熱鬧非凡,是“你方唱罷我登臺”,但中國往往唱得不多、登臺更少;我們往往還是在人家搭建的舞臺上、在人家的主場里當配角、唱幫腔、跑龍?zhí)住?/p>
文明對話的基礎,是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應該“走出去”!拿什么“走出去”?以何姿態(tài)“走出去”?以何貢獻“走出去”?
一、中國文化應該“走出去”
我曾問當年作為中方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中國為何要加入世貿組織?他打個比方說,一個農夫挑擔菜上市,可以賣了就走。但漸漸生意做大了,就總要擺個菜攤,進而就要開商鋪,開超市,就要去了解和遵守市場規(guī)則,并爭取和保護自己的權益。因而就必須加入這個市場的組織,遵守并參與制定市場規(guī)則。
今天,當農夫成為世界最大超市的總經理,當中國的貿易出口已居世界第一,我們在經濟上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走向了世界。我們還有什么要走向世界?
中國正在崛起。大國崛起兩手都要硬,現在我們經濟上已逐漸硬起來了,但另一只文化之手卻是軟的;我們經濟發(fā)展的勢頭強勁,“中國制造”在不斷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卻是“貿易逆差”,嚴重入超。
當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轉折的景觀是:國際間的經濟技術軍事競爭正顯現為“文化競爭”,或者說那種可見的國力“硬實力”競爭,已逐漸被更隱蔽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所遮掩,對這個國際文化未來的大格局,我們不可不察!英國前首相撒切爾說過,中國不會成為世界大國,因為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此話提醒我們:中國文化不“走出去”,中國在世界上就只能永遠是“提籃小賣”的農夫。
我們仍然還是個“大而不強”的大國,還需要若干年的韜光養(yǎng)晦,但也并非在文化的競爭、文化的輸出上無所作為。中國不應該滿足于人類物質生產加工廠的地位,需要重新認識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國應該有魄力和勇氣參與調整當代世界文明進程,應該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且要把這種聲音放大為國際的聲音;中國在爭取“物質現代化”的同時,要盡快實現“精神現代化”;中國在向西方學習、“拿來”了一個世紀以后,也要開始“送去”,讓世界了解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盡快結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單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現象。昔稱“紫氣東來”,今有“和氣東來”;人嘆“文明沖突”,我有“和風西送”!
- 2010-06-21文化部首發(fā)網吧市場年度報告
- 2010-06-21經濟學家呼吁:給予民企公平發(fā)展空間
- 2010-06-21今年要加強流動性管理
- 2010-06-21央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 2010-06-21回良玉強調:科學依法統籌推進災后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