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會議之后,德意志境內完全獨立的邦國數(shù)目已“大為縮小”,但仍達到35個之多,包括奧地利、普魯士、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漢諾威……還要加上四個獨立的“自由城市”法蘭克福、漢堡、不來梅和呂貝克。故而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曾經說過:“38條關稅界線窒息了內部的商業(yè)。它們無異于捆綁著人軀體各部的38條繩索,使血液無法暢快地流動。”
德意志關稅同盟(DeutscherZollverein)就是在普魯士主導下,為掃除德意志內部貿易障礙、統(tǒng)一對外關稅及提高工業(yè)產品和原料的進口稅率,于1834年成立的關稅同盟。初期成員為18個,以后成員數(shù)增加到 38個,但始終不包括奧地利。關稅同盟加速了德意志境內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在排除奧地利的德國統(tǒng)一過程中,邁開了決定性的第一步。
與英語名詞“toll”一樣,德語中的“Zoll”均源自拉丁語名詞“telonium”(關稅) ,而這個拉丁詞又源自希臘文“telonenion”,原意為“最后一次付款”。在“關稅”的意義上,英語后來采用來自另一語源的“custom”,不過,在英語中不少場合仍保留使用“toll”一詞的習慣。
發(fā)展的脈絡
面對強大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仍然是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在政治和經濟上處在極為不利的地位。無疑,要最終改變這樣的不利局面,德意志的統(tǒng)一是繞不開的話題。很長時間內,在德意志的范圍內,存在著奧地利和普魯士兩雄相爭的局面。對德意志境內這兩個最大的邦國來說,統(tǒng)一均為各自之所愿,但條件是都想要當老大,如若屈居老二的位置,那就寧愿不要這樣的統(tǒng)一。故而,在普魯士主導下的德意志關稅同盟的發(fā)展過程,就是普魯士在三個層面上——與歐洲其他三強、與奧地利和與其他所有邦國——縱橫捭闔斗爭與妥協(xié)的過程。
鑒于奧地利的過于強大和其他諸多因素,普魯士一開始就把奧地利排除在關稅同盟之外:1818年普魯士廢除邦內的內地關稅,1826年建立北德六邦的關稅同盟,以后又與南德、中德商業(yè)聯(lián)盟結盟,1834年1月1日生效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已把擁有2300萬人口、42萬平方公里的地區(qū)結成一個經濟共同體。據當時記者的報道:“當 1834年新年鐘聲響起,邊境上的關卡欄木抬起,成排的車輛在歡呼聲中不受阻攔地越過邊境。這個時刻,所有在場的人都意識到: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發(fā)生了?!敝螅乱庵局T邦國陸續(xù)加入,到 1842年,已發(fā)展到擁有28個成員,最后成員數(shù)達到38個。一個巨大的德意志國內市場建立起來,開始在普魯士政府操控下高效而靈活地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