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進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建設的時代背景下,知識不多者不學不行,知識多者同樣不能懈怠,也需要抓緊學習、繼續(xù)學習。
如果說“知識越少越需要學習”,大家都能認同;而要講“知識多也需要學習”,恐怕就會有人認為這是故作文章。其實不然。在大力推進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建設的時代背景下,知識不多者不學不行,知識多者同樣不能懈怠,也需要抓緊學習、繼續(xù)學習。
相對多不等于絕對多,要強化“學無止境”意識。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所謂多要看和誰比,若換個參照系,不僅談不上多,還可能變成了少。有的人在本單位可能無人比肩、堪稱權威,但放到更大范圍、更廣地區(qū)則可能相形見絀,只能當小學生;有的人在本專業(yè)領域可能是學富五車,但在其他學科領域則可能一竅不通;有的人與普通人比可能是佼佼者,但與專業(yè)人士比則可能是門外漢。愛因斯坦把人所掌握的知識比作一個圓:圓內是已知的,圓外是未知的,已知越多圓周越長,接觸不曾知曉的知識也越多,因而也就越發(fā)現自己的知識不夠用。常言說,“無知者無畏”。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半徑很小,不知道的領域很多,因而做事才會膽大妄為。而真正有學問的人,在學習上永遠不會滿足。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現在多不等于將來多,要強化“知識恐慌”意識。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就會發(fā)現知識多只是暫時的。如果不抓緊學習、不抓好學習,不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就難以完成肩負的歷史責任,甚至難以在這個時代立足。據統計,人類科學知識總量在19世紀50年翻一番,在20世紀前期30年翻一番,在20世紀后期5年翻一番,進入21世紀則更加呈現加速增長趨勢。與知識爆炸式增長的趨勢相對應,知識老化的速度也不斷加快。比如,工程技術人員所學知識正以每年7%到10%的速度老化;高技術領域知識老化的速度已達到每年15%到20%。如今,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只有強化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意識,樹立學習只有畢生、沒有畢業(yè)的理念,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緊迫意識,才能跟上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
面上多不等于點上深,要強化“學貴在精”意識。我們在學習上也許很勤奮,掌握了相對多的知識量,但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是不是掌握得深、研究得透,則要捫心自問。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各類學科知識更趨專業(yè)化,對精和深的要求更高更緊迫。據統計,在社會科學方面,我國的論文總數在全世界是最多的,但有廣泛和長遠影響的則是鳳毛麟角;在自然科學方面,由于缺少自主創(chuàng)新,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僅為5%。知之多是必要的,但知之精、知之深更重要、更緊迫。如果只是津津樂道于那些淺層次的、表面上的多,甚至熱衷于用多來包裝和炫耀,而不肯在精和深上下功夫,就勢必被時代大潮所淘汰。
知識多不等于用得好,要強化“學用結合”意識。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泵珴蓶|同志也強調,“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知識多是好事,但如果僅僅止步于此而不善于進行實踐,不會聯系實際再學習再思考,知識再多也無益。知識多僅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中的第一步,更多的、更艱巨的也是更有意義的學習還在聯系實際、破解現實問題上。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崗位是最好的課堂。當我們因知識多而沾沾自喜時,別忘了真知來自于實踐。
(作者為遼寧省軍區(qū)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