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槽泥馬”確有其馬?沒有,這不過是網友對國罵的惡搞。但上海一名段姓博士受其誤導,近日接受采訪談金融危機下白領推遲跳槽、改為臥槽時稱“臥槽泥馬一詞出自《戰(zhàn)國策》,形容虛有其表,今天的臥槽者不應成為臥槽泥馬”,引得網上一片嘩然。該博士被嘲諷為“愚不可及”。(近日《華商報》)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難堪一幕,在于段博士太輕信百度上的解釋:“‘臥槽泥馬’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伯樂多良馬,其有鄰亞犁,曾與人言:“我亦善識馬,有一駿馬,伯樂不及?!比私砸?,欲觀之。亞犁恐,乃以草泥置一臥馬于槽中,眾人視之笑其蠢。皆曰:“此何良駒,臥槽泥馬爾?!敝?,有中文博士說這段行文一看就知道不是戰(zhàn)國語體風格,是網友惡搞。
可是,對習慣靠網絡搜索搜集資料的現(xiàn)代人來說,誰敢保證每個人都有中文博士般的鑒別能力,誰又敢保證自己絕對不會掉入網絡惡搞的陷阱?段博士遭“臥槽泥馬”惡搞,猶如一個切片,透露出“網絡化生存”的悖論:當我們越來越依賴網絡搜索汲取知識時,卻猛然發(fā)現(xiàn)網絡搜索并非就是“準確與權威”的化身,其間泥沙俱下,真假難辨。
段博士的遭遇,每一個網民都有可能碰到,除非我們退回到圖書館時代,為了查找一條資料,付出巨大的人力;而如果想享受網絡搜索的便利,又得擔當段博士那樣被惡搞還渾然不知的風險。
這樣的兩難,我覺得,其矛頭指向不應該是網絡搜索使用者,就如隨著手機普及,手機詐騙讓人防不勝防一樣,我們質問的重點不應該是被騙者“愚蠢”,而應該是執(zhí)法部門如何加大監(jiān)控與打擊力度。
同理,博士遭“臥槽泥馬”惡搞的真正落點,應該是網絡搜索運營機構的責任問題,即加強甄別,不讓網民惡搞越過底線,侵入到嚴肅的詞條解釋、知識傳播領域。不然,網絡搜索公信力淪喪,受損失的可不只是一名博士的聲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