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題為《我國擬提取職工工資1.5%至2.5%作為培訓經費》的報道,同時出現在許多報紙上,頓時引來網民的一陣口誅筆伐。很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發(fā)話稱,這是媒體的誤讀,提取培訓費不會對個人工資產生影響。
幾乎同時,各傳媒紛紛報道央行將“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動態(tài)微調”。而央行負責人迅即指出,“動態(tài)微調”是被媒體誤讀了,我們說的“微調”不是對貨幣政策的微調,是對貨幣政策的操作、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節(jié)奏進行微調。
只要你記憶夠好,就會記得被指“誤讀”的報道簡直數不勝數:“流動商販合法化”、“農夫山泉的水源地被污染”、“深圳給‘小產權’房發(fā)準生證”、“湖北立法禁家長看孩子短信”、“北京出現高退房率”、“中國將推新住房制度”等等,都被認定是“媒體誤讀”。這還只是近兩三個月來的情況。
“誤讀”何其多!難道是記者編輯腦袋經常進水,智商過低?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指責“誤讀”,無形中貶損了傳媒的公信力,豈非罪過?
從事實看,“媒體誤讀”現象確實存在,這和有些記者編輯新聞觀的偏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不求甚解粗枝大葉的習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都不無關聯。同時,也有缺乏科學知識的原因。
不過,“媒體誤讀”難道都是媒體之過嗎?未必。有些機構發(fā)布新聞時,本身語焉不詳,似是而非,留下過多的“想象空間”,以至于見仁見智,自說自話。如今年三四月間,“今年起中小學新任教師由省級部門統(tǒng)一招聘”的消息廣受關注,正當人們熱議之際,教育部官方網站緊急發(fā)布消息稱,由省級部門統(tǒng)一招聘范圍僅限于“特崗計劃”。又是“媒體誤讀”?而通讀了相關文件的教育界人士則認為,文件生硬的措辭,讓人無法不“誤讀”。文字表述不簡單直白,很難理解且容易產生誤讀。因此,他們希望職能部門在發(fā)布“新政”時文字表達應盡可能簡潔、清晰、準確。如果有特殊情況未能考慮周到,應及時給予補充。此外,還有人將“新聞發(fā)布”當作施放“試探氣球”,故意模棱兩可,一旦媒體的報道引發(fā)社會的強烈反彈,便一口咬定是“媒體誤讀”,來個“金蟬脫殼”,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可嘆的是,媒體被斥“誤讀”后,基本上就是不吭聲不申辯,似乎就是默認、“吃進”了。所以究竟是不是“誤讀”呢?人們往往一頭霧水,結果也就不了了之。按理說,倘若真是“媒體誤讀”,那就是一種失實、一個差錯,媒體當自省、當檢討,向公眾說明;而倘是被冤屈,則應該據事實力爭,維護媒體的聲譽,更是為了讓公眾了解真相、捍衛(wèi)公眾的知情權。(怡然)
(責編:李艷)
![]() ![]() |
- 2009-07-20媒體,當以德為先
- 2009-07-30媒體道歉了 中石化該不該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