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降,魯迅文章一路風行,陪伴幾代人成長。遺憾的是,在這五四九秩之年,魯迅作品卻遭遇無情拋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也明顯減少,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泛汀队浤顒⒑驼渚?篇。(8月11日《錢江晚報》)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句校園流行的順口溜,生動揭示魯迅作品遭遇的尷尬。我不想再去過多復述魯迅作品的好,也不想去強調魯迅作品被拋棄的客觀原因。比如,什么文章生澀難懂,與學生有“時代隔膜”,應試教育體制逼走了魯迅作品。這些緣由或許有些道理,但是,我還是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把矛頭指向中學語文教師素質上。
這樣一說,語文教師肯定不高興。對不起,我其實是真誠的。我以前也是國家級示范性高中的語文教師,知道教師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高尚,有多奉獻,還有如何委屈地成為教育體制替罪羊。但歷史記住的絕不是委屈,而是貢獻。作為教師,要有氣度看到自身不足,批評也是建設呀。
經歷告訴我,似乎沒有哪種大學生比中文系師范生更容易“混日子”了,也沒有哪一科的教師比中學語文老師更不愛鉆研業(yè)務了。那些天天喊著要學生好好學習的教師,殊不知,他們自己如果不能及時地進行知識補充,也不可能跟上時代的需要。遺憾的是,許多教師身邊除了“教學參考書”,最多也就是《讀者》這樣的“心靈雞湯”。為什么學生害怕魯迅文章,要我看,是很多教師本身就搞不懂魯迅文章。
沒有知識與思想的厚度,在講授魯迅文章時,自然只會搬來與五四有關“啟蒙”、“民主”、“科學”、“革命”之類的“關鍵詞”。顯然,過多沉浸于空洞的口號和僵化的概念,是無益而無聊的。太多調查已表明,現(xiàn)在教師普遍存在心理問題,敏感、脆弱、緊張、壓抑,我的經歷也表明,這個群體真是批評不得,哪怕再善意。其實,教育體制不公、教師待遇較差,這些也不應成為教師面對所有問題的不變擋箭牌。維護權利與保障,這絕不意味著對個體素質能力沒有高要求。
我真的覺得,學生拋棄魯迅作品,與教師素質也有關系。如果你不相信,就到中學校園里去聽聽,那些語文教師到底是怎樣講魯迅作品的。 (單士兵)
(責編:李艷)
![]() ![]() |
- 2009-08-12魯迅精神過時?當代教育病危!
- 2009-08-12人教版語文教材減少收錄魯迅作品引爭議
- 2009-08-12把周樹人踢出教材算不算魯迅“發(fā)燒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