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智囊過招敏感議題可化異趨同
www.fjnet.cn?2009-11-17 09:25? 新華澳報?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當然,臺灣學者以至是當局也應當很好地思考大陸與學者提出的一些論點,如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的“大陸與臺灣不可能對等,臺灣若以“一邊一國”身份參加國際組織就有問題”,中國國防戰(zhàn)略研究所前所長潘振強少將的“在兩岸統(tǒng)一前,臺灣老百姓希望在國際上有活動的空間,而且是以尊嚴的狀態(tài)介入國際事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合理’有個前提,就是不要造成‘兩個中國’的觀點”等。正是有了面對面的爭論,才能有進一步縮小距離的機會??磥恚瑖_辦主任王毅月前關于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趨同化異論”,正在發(fā)揮作用。
隨著中共省委書記梁保華的訪臺及日后還將會有更多的省級黨委書記訪臺,及“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涉及政治、涉外、軍事議題的探討,“二軌”的政治交流及對話正逐漸加溫。而且,由于是逐漸加溫,并讓臺灣民眾深切地受到“其實也沒有什么可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民意所趨。在馬英九認為時機成熟,毅然前往大陸進行“胡馬會”并啟動兩岸政治對話時,就不會令人有“突然”的感覺,大幅減降情緒上的沖擊,民進黨要反也反不起來,就像目前民進黨在民意壓力之下,并沒有“杯葛”這幾項具有政治意涵的交流活動那樣。
就此而言,相對于十八年前的“兩岸關系研討會”打開了兩岸學術交流大門,這次“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相信也沒有形成打開兩岸政治對向大門的強大推力。
?
?
?
相關新聞
- 2009-11-16兩岸“同屬一中”立場相同 奠基政治互信
- 2009-11-13臺灣未來如何對待大陸學生影響兩岸發(fā)展
- 2009-11-12兩岸和平契機難得 馬英九應放膽政治談判
- 2009-11-11馬英九遞橄欖枝 掀兩岸交流新高潮
- 2009-11-10冷戰(zhàn)結束肇發(fā)于臺海兩岸并非始自柏林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