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曾在北京最有名的一所中學讀了三年,如今正在美國一所公立高中就讀,兩邊學校教育的差異,她深有體會。僅僅上了一學期課后,她就回家宣稱:“今后誰要再跟我說美國的中學沒有作業(yè),我就跟誰急?!彼刻?點放學后都帶回大堆的家庭作業(yè),和她的同學們一樣,每天都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在這些家庭作業(yè)上,周末更甚。而這些作業(yè)更是花樣翻新,有寫項目設計的、調查報告的,有做PPT演講陳述的,還要求表現(xiàn)元素多樣,繪畫、圖表自不能少。學校里的學習也并非像國內(nèi)時想象的那樣悠閑自在,老師的指導和督促無時不在,甚至還有更嚴厲的做法,比如,為了不讓學生在較多的閑暇時間玩耍、打鬧,課間只有5分鐘休息時間,而每門課都得換教室,老師的教室是固定的,學生上課找各科老師,每個學生都得在這5分鐘之內(nèi)緊張地穿梭在不同的教室之間。每周有大考小考,每一門考試成績都直接關系著今后的大學錄取……
但可以說,即使這些狀況也都只是美國教育的表面現(xiàn)象;正如虎媽的中國式嚴苛家規(guī)也是表象一樣。作為熟知虎媽家規(guī)并運用自如的中國媽媽們,我們并不應該有了虎媽所描繪的所謂“中國式家教”的“成功模式”,就理直氣壯,盲目“拷貝”。首先,虎媽的嚴苛模式仍然是在美國教育理念的大環(huán)境下,加之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她的個案并無多大普遍性。這讓人想起幾年前一本叫“哈佛女孩劉亦婷”的類似育兒經(jīng)書,也是火爆一時,洛陽紙貴,但最終能拷貝成功的又有幾人?其次,作為中國媽媽,我們更應深究的是,中國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我們的孩子缺失了什么。
舉個例子,也許能對我們的探究有所啟發(fā)。
女兒在美國學校的世界歷史課不久前講到了西方啟蒙運動,老師在簡短的背景介紹之后,便讓二十幾個學生一起做起了游戲。她給學生假設了一個場景:學生們因輪船事故被困到了一個荒島上,不幸的是,老師全都遇難,二十幾個人必須組織起來開始尋找生存機會。于是討論開始了,老師問,你們要怎么辦?學生答,首先得選出一個領袖帶領大家行動;又問,一個領袖行嗎?你們認為幾個合適?為什么?學生們回答熱烈,有選一個的,有選多個的,有說輪流當?shù)?。討論深入下去,每個學生都興趣高昂。他們思索著、相互探究這個小社會的生存之路,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危險,該怎么去合理組織,建立什么樣的規(guī)章制度,這些制度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缺陷等等。幾次課的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竟然建立起了一個與啟蒙思想家們設計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方案相類似的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的小社會。通過這樣的歷史課,那些抽象的普世價值等觀念從此深入孩子們的心靈。女兒告訴我說,有了這樣的歷史課,國內(nèi)那些花了無數(shù)個夜晚抓耳撓腮、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竟然一點都記不起來了。
不管是中國式還是美國式,教育的宗旨和理念應該是共通的,那就是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無畏的探索精神,身心健康,快樂成長。作業(yè)多不算弊病,怎么做、做什么才是關鍵?;屢约八械挠齼航?jīng)都用不著盲目拷貝,每一個家庭教育的成功都只是個案,一花一世界,一孩子一模式,倒是虎媽引發(fā)的這場對東西方家教的重新審視具有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