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回不去自己的家鄉(xiāng)就是一個悲劇?!?日,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聯組的分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語出驚人。(《信息時報》3月8日)
頭一次聽說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的言論,理由竟然是為了農村。說實在的,我是農村來的,我的親身經歷說明,農村孩子最具希望的出路,可以說就是讀書。而且,我身邊的親戚朋友、鄰里鄰居孩子們的經歷也證實,唯有讀書,學到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即使扎根農村,讀書的也比沒有讀書上學的強。所以,對于這位政協委員所說,雖然誓死捍衛(wèi)他說話的權利,但絕不同意他的觀點。
這位政協委員的言論,我覺得如果真的變?yōu)楝F實,就是歷史性倒退,是對農村人改變自身命運機會的剝奪,是將農村拖入永遠落后的泥潭。
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靠的是什么?是文化。文化靠什么發(fā)展?當然靠教育;教育的載體是什么?當然是讀書求學。唯有加強教育,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才能傳承文明,走向未來,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的文化。如果按照該政協委員的建議,將中國最龐大的一個人口群體,排斥在教育之外,排斥在文化之外,排斥在大學門外,那就是逆歷史而行,反規(guī)律而做,是千萬要不得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就認識到教育、讀書上學對于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強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改革開放30年發(fā)展經驗之一,就是狠抓教育不放松。若是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學,就等于否定教育強國戰(zhàn)略,否定文化和知識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萬萬不可行的。
其實,目前來說,農村落后的原因除了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方面沒有對農村足夠重視,導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問題突出之外,就是農村整體太缺乏文化知識。因此,改變農村落后局面,必須加強教育,全面提升農民文化素質,鼓勵更多的農村孩子上大學。
另外,這位委員建議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具有歧視農村、歧視農民、歧視農村孩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