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曾是老師與家長、學生溝通的重要方式,架起了家校溝通的“心橋”。然而,隨著發(fā)短信、電話溝通等“電子家訪”的普及,傳統(tǒng)登門家訪漸行漸遠。今天,面對面家訪還有沒有必要?近日,筆者走訪了一些家長、學生、老師和教育專家,對家訪這種傳統(tǒng)的溝通方式否應該繼續(xù)堅持進行了調查。(5月22日《湛江日報》)
調查顯示,老師登門家訪已經成為一個稀罕事,不少家長表示,眼下,老師的“家訪”變成了電話聯(lián)系,或是家長到學校去“校訪”。于是,家訪變成了家長主動上門,希望老師多關心自己孩子,并為此給老師送禮等。顯然,這種溝通已經失去了原有意義,轉而變?yōu)橐环N利益的交換,老師關心孩子成為家長們的一種盼望。
曾經的家訪情景,至今仍令多數家長懷念,特別是那些談心、拉家常的情境,成為心里珍藏的美好記憶,也讓他們對教師更加敬重。但是,面對如今的情境,他們開始對老師產生神秘感和距離感。事實上,對此感觸更深的還是孩子,他們與老師之間總有說不清的疏離感。因為缺乏溝通,常常是上完課便匆匆離開學校,孩子們心理狀況、學習情況、生活現(xiàn)狀等種種,除了家長予以關心,很難得到來自外界的關切。
事實上,大多數家長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又會有意無意地忽視孩子的心理、生活、學習狀況,進而導致這些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呵護,由此使得他們的心理抑郁、生活學習狀況堪憂。根據湖南樹人青少年特訓學校的一份調查顯示,越來越多青少年成長在缺乏關愛的環(huán)境下,從家庭、學校得到的關愛越來越少,由此導致網絡成癮數量不斷增加。此項調查,樣本來自于多年來就讀學校的數千網癮孩子及網絡和電話咨詢。
這一調查數據顯然代表了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說明網癮問題越來越嚴峻,青少年心理狀況堪憂。對此,湖南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理事、湖南樹人青少年特訓學校校長徐偉表示,如今,老師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導致家訪難度不斷加大,但是,老師家訪的教育傳統(tǒng)不應就此被放棄。家訪是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基礎,是聯(lián)系學校、家庭、學生的紐帶和橋梁。加強與學生、家長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才能進一步了解學生,并爭取家長對老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從而提高教育質量。更可預期的是,通過老師家訪,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青少年網癮日益嚴峻的趨勢,通過這種心靈溝通,使他們感受到更多的關心和關愛。因此,徐偉建議說,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給教師松綁,為他們減輕不必要的負擔,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培育一種家訪的氛圍,讓教師擁有主動接觸貼近學生的積極性。
- 2009-05-18呼喚“傳統(tǒng)家訪”回歸
- 2009-03-06學生為什么害怕老師家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