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星巴克在安徽合肥的首家門店推出了代表合肥城市形象的“包公杯”,其目的出于營銷策略。不料遭到當?shù)匕笕说馁|(zhì)疑,認為此舉屬侵權。星巴克日前作出回應稱星巴克的杯子上有包公形象,但杯名為“城市杯”,并沒有對外宣稱為“包公杯”。
看到此處,想必千年前的包公也未曾料想自己竟成了頗有爭議的“杯具”。不過在這方面包公顯得并不孤獨。傳為美談的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在2008年的時候,被自稱是史學家的紀連海在講課時說,這其實是因為大禹有“婚外情”。大禹在外治水時和瑤姬有了愛戀關系,瑤姬承認大禹是她的異居丈夫。
除此之外,還有屈原為了暢飲某品牌的啤酒竟不再投江、針對具有坐懷不亂之美譽的柳下惠而注冊網(wǎng)名為“柳下穢”在網(wǎng)上發(fā)表討論兩性話題的帖子等。正襟危坐的歷史人物,正以一種被惡搞的形象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歷史人物也是有人格的,其名譽也受到法律的保護。早在2001年最高法院在《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將以往僅就死者名譽權的延伸保護擴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榮譽、隱私以及死者的遺體、遺骨等方面。
法律的規(guī)定自然得遵守,但還有一種說法是,名人即便在入土后依舊是“印鈔機”。通俗點講,就是不論惡搞名人或者商業(yè)名人的,還是為名人名譽侵權索賠的名人后裔,其中不乏有利用名人來牟利的嫌疑。再通俗點,有些人就是靠祖宗吃飯的。
所以說,每一個歷史文化名人背后,活著不管身價幾何,死了總會有一本穩(wěn)賺不賠的經(jīng)濟賬,都被以文化的名義,成為今人們發(fā)財計劃的一部分。只要能讓錢途有所依托,無論歷史文化人物評價如何、是否存在,都沒有分別。更重要的是,要能成為獨一無二的擁有者,要沾邊,成為歷史文化名人的“業(yè)主”。
回頭再看那試圖找星巴克維權的包公后裔們,也注冊了以包公形象為主的商標,并以該商標生產(chǎn)出售一些食品。所以后裔們對于星巴克的“包公杯”到底是感情上不能接受還是利益上不能接受,本身就值得去深思?;蛟S這里面藏的東西,縱然包公復活,也估計難以斷得清。
- 2010-10-08星巴克能否為“三坊七巷”留一角老墻根
- 2009-08-08故宮的面條與星巴克的咖啡
- 2007-10-26星巴克的流水聲刺痛了民族主義耳朵
- 2007-09-24如果我買一杯星巴克去逛故宮
- 2007-07-18沒有星巴克的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