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未來
www.fjnet.cn?2012-04-01 08:35? 陳季冰?來源:南方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我記得在2009年,位于上海陜西南路地鐵站的“季風書園”旗艦店由于租約問題曾一度面臨生死存亡關頭,以至于滬上乃至外地媒體掀起了一場“保衛(wèi)季風”的輿論戰(zhàn),最終它得以續(xù)約存活至今。當時有人提出過一個很有力的觀點:季風不僅是一家書店,它是上海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作為那場熱鬧論戰(zhàn)的一個三心二意的旁觀者,素來信奉自由市場的我雖然并不贊成那些呼吁業(yè)主(地鐵公司)或政府補貼季風書園的主張,但對于這書店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經濟學上叫“正面外部性”)這種籠統(tǒng)說法,我是同意的。 正如北京“萬圣書園”總經理劉蘇里近日在一個研討會上說的那樣,“獨立書店……最重要的特質是不以圖書銷售為單一目標,密切地參與本地精神文化生活,在塑造本地精神文化生活中起到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替代的作用?!睋Q言之,書店,如同倫敦、巴黎等西歐城市里的那些劇院、沙龍和咖啡館,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的一個著名概念),對于維系一個自由社會及其文化生態(tài)至關重要。說到底,這也就是為什么幾乎每一家老牌書店倒閉歇業(yè)總會引起社會公眾極大震動的心理根源———公共空間與一個城市的品格及人文精神休戚與共。 于是,作為一個從事文化展示和交流的特殊場所,書店的未來生存看起來不外乎走以下幾條路:第一,政府財政支持,類似于學校、醫(yī)院、博物館、戲劇演出團體等,它們在中國都被稱作“事業(yè)單位”;第二,社會捐贈,類似于各種慈善組織,包括專門扶持高雅文化的基金會;第三,轉型為不再單一賣書、更加多元、更具特色的綜合性文化經營場所,這條出路又可以發(fā)散出無數方向。當然,這三種模式也可混合。 今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xié)委員、作家張抗抗稱將在今年全國“兩會”提案,建議政府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政策性支持。她認為,實體書店是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象征,其瀕臨滅亡直接威脅到學習型社會的建立。3月初,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出臺扶持實體書店的規(guī)范性文件,撥出1500萬元專款支持出版物發(fā)行網點的建設,其中500萬元用于支持各類實體書店。除了上海,杭州不久前也宣布每年撥款300萬元扶持民營書店。而在兩會期間,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告訴媒體,今年年底前預計將出臺扶持民營書店發(fā)展的減稅、減房租政策。他還說,此前,有關部門聯(lián)合出臺專門文件,要求今后在城鎮(zhèn)新區(qū)建設和舊城改造過程中,必須在繁華地段預留出版物發(fā)行網點的建設用地。 政府的解囊相助無疑是件好事,但只要是政府行為,就必然要經過申請和審批門檻,以目前中國嚴重缺失的社會監(jiān)督能力,必然會制造出許多新的不公正的暗箱操作行為。而且,政府作為單一的資助主體,其特殊偏好也必將對實體書店經營方向產生的重大影響,不利于文化的百花齊放和多元化。 我倒是想在這里呼吁手握大筆風投資金的有遠見的網上書店和電子書下載網站主動參與到對實體書店的“拯救”事業(yè)中來,或者干脆對它們中佼佼者實施收購。表面上看,實體書店與網上書店及電子書之間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因為正是后兩者極大地擠壓了前者的空間,使之陷入當前的困境,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們之間又存在著唇齒相依的依存關系。 在兩年多前的那場“季風保衛(wèi)戰(zhàn)”中,許多痛心疾首的愛書人私下里并不諱言,自己從來都是在季風書園翻看好了中意的書,回頭再去網站下單買書。這實際上意味著,眼下的實體書店在很大程度上充當了網絡書店的“實體展示館”的功能。經常買書的人都有這個體會,不經意地隨手翻看決定了對許多書的購買,而在網站上“翻書”,則是一件既不方便、又缺乏快感的乏味事情。因此,如果線下的實體書店全都倒閉了,那么網上書店和電子書網站如果不專門推出屬于自己的實體書展示平臺,它們自身的生意恐也將遭受重大影響。 我相信,得風氣之先網絡書店和電子書經營者并非不懂得這里面如此簡單的關系,問題在于,它們自身之間也存在著白熱化的競爭,誰也不愿意率先去經營或者資助一個能夠給全行業(yè)帶來共同好處的事業(yè)。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1]“人文書店”,敢問“生路”在何方?
- [ 02-16]書店無限好,畢竟近黃昏
- [ 02-13]期待傳統(tǒng)書店的華麗轉身
- [ 02-09]書店:“朝陽之美”還是“落日之美”
- [ 01-12]實體書店也應自救
- [ 11-08]向“誠品”學習傳統(tǒng)書店復興之道
- [ 11-08]論“光合作用”書店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