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首页_99re免费精品视频_中文人妻精品一区在线_亚洲人成黄69影院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西岸時評> 興業(yè)杯屏山時評網絡征文> 關注 > 正文

探尋南安“一村一品”的文化建設

www.fjnet.cn?2012-06-29 17:13? 鄭國防等?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一村一品”的做法值得借鑒

主持人:南安“一村一品”文化建設對進一步推動我省基層文化建設有哪些啟示?為此本報記者走訪了省社科院研究員曲鴻亮。

記者:把“一村一品”從創(chuàng)辦特色農業(yè)的領域,移植到創(chuàng)建特色文化的領域,南安作了一個積極的探索。能不能請你對此作個點評?

曲鴻亮:從我個人的感覺來講,南安有四點做得比較好。

一是比較好地解決了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空心化”的問題。年輕人是文化活動的主要群體,但是現(xiàn)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這樣,農村人口“空心化”導致了農村文化的“空心化”。南安市的“一村一品”建設,結合當?shù)貎?yōu)勢,開展各種各樣有吸引力和針對性的文化活動,使得留在農村的人群能參加他們各自喜愛的活動。

二是比較注重突出地方特色?!耙淮逡黄贰苯ㄔO與當?shù)氐奈幕瘋鹘y(tǒng)和文化資源結合緊密,所以開展的文化活動能吸引群眾參加,使文化建設擁有比較扎實的群眾基礎。

三是比較好地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問題。不同的人對文化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政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滿足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最基本的需求。南安的農村文化建設,讓大家都能夠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產品,農村人群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

四是探索了一條文化面向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一方面,孩子代表著未來,從南安幾個特色文化村的情況看,他們普遍重視讓孩子們從小接受文化熏陶,像金山村的農家博物室,山一村的僑鄉(xiāng)兒童文化園,都是向孩子們輸送文化營養(yǎng)的很好載體。另一方面,南安文化建設能與時俱進,搭上信息時代的列車。

記者:南安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實踐,是我省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那么,從全省的情況看,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呢?

曲鴻亮:我個人對基層文化建設已關注多年,我覺得,我省和其他省市一樣,在基層文化建設方面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首先是供求矛盾。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文化生產力的水平,還不能滿足農村人群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文化產品,但真正適合這個人群的還不多。其次是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還不夠。比如能反映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一些東西,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量留存在農村,但對其傳承力度就不夠。第三是農村文化人才缺乏,這是尤其突出的問題。我們講農村出現(xiàn)“文化空心化”,缺乏文化人才和文化隊伍是個重要因素。第四是一些地方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還不足。另外,對文化有限的投入有的還不能真正落實,會也開了,文件也發(fā)了,但落實時還是打了折扣。第五個問題,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力度還不夠,特別是山區(qū),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記者:這些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南安這方面的實踐,應當能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一些好的思路。

曲鴻亮:對。有四個方面值得借鑒。

加大投入。搞文化建設是要花錢的。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而且要把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從目前的軟約束變?yōu)閯傂约s束,通過相關的程序,將這種投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提高政府在基層文化建設方面的執(zhí)行力,強化問責?,F(xiàn)在有的地方對農村文化建設基本沒有問責,有一分錢不一定能辦一分事。通過強化問責,可以保證在投入沒有增加或增加不多的情況下,有一分錢保證能辦好一分事。南安就制定了鄉(xiāng)鎮(zhèn)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考評辦法,通過定期進行績效考評,推動基層文化建設。

加快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建設基層文化隊伍,還是要立足本土。可以在一個村培養(yǎng)一些“文化中心戶”。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專長,可以通過一些激勵的辦法,讓他們把周圍的人帶動起來。

積極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建設。文化建設還是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政府,一條是社會;光靠政府,總是有局限的。南安的創(chuàng)建特色村活動搞得好,一條經驗就是充分發(fā)動華僑、企業(yè)家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一旦社會力量調動起來,多方支持參與,基層文化就能得到繁榮發(fā)展。(福建日報)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頁面無法找到
 
頁面沒有找到,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