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于“被精神病”需立制度防線
www.fjnet.cn?2012-08-29 08:50? 傅達林?來源:京華時報 我來說兩句
精神衛(wèi)生立法站在尊重和保護人權的立場,為公民免于“被精神病”提供防范機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精神衛(wèi)生法草案,備受關注的強制收治程序做出多處修改,取消了因傷害自身被強制收治患者的復診權利,刪除了因傷害他人被強制收治患者的二次鑒定規(guī)定。 自精神衛(wèi)生立法啟動以來,如何保障精神障礙患者的權利,防范無辜者“被精神病”問題的發(fā)生,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上周,因上訪而“被精神病”的農婦吳春霞終于迎來遲到的公正,法院二審判決精神病醫(yī)院賠償吳春霞15.5萬元。在諸多案例中,吳春霞無疑是幸運的,但這種輿論監(jiān)督下的民事司法救濟,并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維權的標準模板,更無法從源頭上確立起防范的制度屏障。因而,公眾對精神衛(wèi)生法更是期待綿綿。 相比一審稿而言,二審稿刪除了“不住院不利于其治療”作為非自愿住院條件的條款,大大抑制了實踐中可能因任意性解釋造成的合法報復,這無疑是立法的進步。但就精神障礙患者收治而言,究竟誰有權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這才是最核心的問題,是立法確立強制收治制度的法理基礎,而二審稿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例如,二審稿仍然規(guī)定,“疑似精神障礙患者的近親屬可以將其送往醫(y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立法對近親屬的這種權力并未設計出嚴密的監(jiān)控程序,使其存在濫用的風險。 立法者出于節(jié)約社會成本和及時救治精神障礙患者的考慮,取消復診權和二次鑒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壓減了“被精神病人”自救的渠道。雖然草案增加了關于司法救濟的規(guī)定:“精神障礙患者或者其近親屬認為行政機關、醫(y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guī)定,侵害患者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訴訟”。人們擔憂的是,這種籠統(tǒng)的立法并未掃除如下實踐障礙:作為“精神障礙患者”是否符合具備行為能力的原告資格?被強制收治失去人身自由后該如何提起訴訟?法院如果不受理怎么辦?對于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司法如何認定?很顯然,有效的司法保護機制還需要更細致的設計。 更重要的是,精神衛(wèi)生立法應立足于制度設防而不是事后救濟。從“被精神病”的鏈條看,參與者可能是政府部門、醫(yī)療機構或近親屬,吳春霞就是在這些力量的綜合作用下被非法收治。因此,立法須從源頭上對每種力量的行使進行嚴格控制,任何一個制度死角或程序縫隙,都可能給公民帶來極大的人身風險。說到底,精神衛(wèi)生立法站在尊重和保護人權的立場,為公民免于“被精神病”提供防范機制,即便如何繁瑣都是值得的。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15]5名“被精神病者”致信人大 建議修改監(jiān)護制度
- [ 11-10]深圳精神障礙患者將自主決定是否住院治療
- [ 10-25]精神衛(wèi)生法擬規(guī)定追究“被精神病”責任人刑責
- [ 10-11]福建600萬人有精神障礙 重性抑郁癥發(fā)病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