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井要交一萬元管理費才能用,這件怪事發(fā)生在遼寧建平縣。去冬今春,當地降水偏少,一度嚴重干旱。而包括此前國家、省市重點支持的遼西北抗旱水利設施在內的農田灌溉設備,卻存在建而不用、建而難用、重建輕管等問題,造成許多農民陷入“打井不讓用,種地靠天收”的尷尬境地。 政府掏腰包打抗旱井,本是一項惠民工程。按理說,農民應該拍手叫好才對??山Y果是,2011年打的700多眼井僅有200眼能用,且村民從來沒用過,徒有其名。這實在難說起到了惠民之效。 抗旱井叫好不叫座,原因就出在一萬元管理費上。有村民指出,一萬元管理費交給誰,干什么用,誰也不知道。不難看出,對于為何要交一萬元管理費,鎮(zhèn)村干部的解釋稀里糊涂,村民的心里不清不楚,雙方互不相讓,于是惠民工程卡在了“最后一公里”,變成了傷民工程。這說明,一萬元管理費,百姓難以接受,也暴露了鎮(zhèn)村干部長期漠視農民利益的態(tài)度。 耐人尋味的是,當地不少蔬菜大棚種植戶交了一萬元,就長期不缺水。這就難怪村民質疑:抗旱打井到底是惠民工程,還是成了村里和鎮(zhèn)里的“搖錢樹”? 抗旱井不能??购担c初衷背道而馳,甚至被一些基層干部用來謀取私利,農民滋生不滿也就不難想象了。 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話誰都會說,但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抗旱,不僅是農民的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當地的災情仍在繼續(xù),在農民最需幫助的緊要關頭,當地一些干部不是勇挑重擔、全力以赴、為民謀利,把心思用在出實招、動真格、解民困上,而是聽之任之,與農民死磕。說輕點,這是玩忽職守;說重些,這是把糧食安全當兒戲。 抗旱井的服務對象是農民,首先滿足農民的需要,應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因此,在管理費交多少才合適這一問題上,事先充分聽取和吸納農民的意見,應是一個基本程序。這也從實踐層面提醒我們,既應算好抗旱井維護的大賬,又應算好百姓生活的細賬。政府善于過緊日子,農民才能過好日子。在決策的天平上,惠民是最重的砝碼。當地干部需走出本位局限,把讓群眾得實惠視作自己的政績,帶著責任做,帶著感情做。唯有如此,抗旱井這項惠民之舉才能順利推進。如果當地干部還是一意孤行,不認真傾聽農民的訴求,打的抗旱井就不能發(fā)揮實效,得不了民心。 更讓人不解的是,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旱情,該縣水利局正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爭取再打200眼抗旱水井。舊有的抗旱井沒有有效利用,新打水井又有什么意義? 抗旱井,既要建好,更要用好,在抗旱過程中真正發(fā)揮作用,幫農民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真正讓他們放心、舒心,而不是傷心、鬧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