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首页_99re免费精品视频_中文人妻精品一区在线_亚洲人成黄69影院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民生巷議 > 正文

房價一降就“維權”,提醒樓市要“補課”

2014-06-09 09:22:59?葉  鋒?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林錦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中國房地產業(yè)可以說未經過真正的市場“洗禮”,不僅購房者,開發(fā)商與地方政府都應通過市場“無形的手”補“風險教育課”?!?/p>

房價下跌,無房者夢寐以求,一些已經買房的人卻不答應。近期,一些樓盤降價銷售,引發(fā)“老業(yè)主”強烈反對。這些做法和訴求不乏爭議,但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需補上一堂實實在在的“風險教育課”。

近期,廣州一此前售價為每平方米16000元至21000元的住宅項目,以9800元至12500元的單價降價銷售,一舉引發(fā)熱銷。但老業(yè)主卻坐不住了,他們試圖封閉小區(qū),阻止售樓員和看房者進入。

房地產市場的調整,牽涉各方利益。隨著降價樓盤的增多,這樣的“維權”案例也層出不窮。近期廣州、上海、杭州等多地都有老業(yè)主通過到售樓處拉橫幅、砸沙盤、要求退房甚至上街集體“散步”等方式,表達對房屋價值縮水的不滿和憤怒。

這些業(yè)主尤其是剛需購房者的遭遇值得同情。住房消費往往是一個家庭最大的開支,許多人為購房背負了沉重的房貸。如果尚“有貸在身”,一旦房價大幅下跌,不僅意味著家庭財富的巨大縮水,更會將其逼入嚴峻的困境之中:與每月需要償付的高額房貸本金和利息相比,住房甚至可能會成為一筆令人痛苦的“負資產”。

但嚴格地說,除非發(fā)現(xiàn)開發(fā)商在此前銷售過程中存在貓膩,或售賣雙方事先在購房合同中有明確約定,否則這類“維權”行為大多得不到支持。

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價格都有漲有跌,凡是投資也必然有賺有賠。售樓方以市場接受的價格出售商品,項目在不同的市場情況下采取相應的推廣方式和銷售策略,屬于正常合理的營銷行為。在沒有法律支持的情況下,老業(yè)主通過集會、封堵售樓處、干擾銷售等行為,不僅影響企業(yè)正常經營秩序,還可能違反治安條例,致使“維權不成反致侵權”。事實上,這類“維權”行為除了經媒體報道后能吸引不少眼球外,真正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

有人說,股民們已習慣股市的漲跌,少有人為炒股賠錢而上訪;購房者也應該習慣房地產市場的波動,懂得“樓市有風險,購房需謹慎”。

從個體來說,隨著房價下跌,一些購房者可能會被“套牢”;從行業(yè)來說,這對購房者、開發(fā)商和地方政府卻是一堂實實在在的“風險教育課”。這堂課、這場陣痛、這個教訓,有助于中國的房地產業(yè)回到健康理性發(fā)展的軌道上來。

啟動市場化改革20多年來,中國房地產業(yè)一直保持快速上漲的勢頭。借助產業(yè)地位的“不可替代”,地方財政的高度依賴,住房供應的總體短缺,每遇危機的及時“救市”,中國的房價總體上是“只漲不跌”。除了個別房企由于經營方式等原因而導致的起起落落,房地產業(yè)可以說未經過真正的市場“洗禮”。恰恰相反,每逢經濟下行壓力,甚至還往往能貢獻“逆勢而上”的奇跡。

雖然沒有新出臺的“國×條”,但房地產業(yè)目前正在經歷深刻的調整。尤其是一些土地供應量明顯過大的二三四線城市,泡沫正在破裂。這被不少業(yè)內人士視為是市場“無形之手”在真正發(fā)揮作用。對房地產業(yè)來說,那種明顯脫離實際需求和實體經濟增速,依靠土地和房價不切實際的升值預期來快速造樓、造城的開發(fā)模式,是時候終止了。

這堂“風險教育課”內涵豐富。對購房者來說,房價的快速上漲不可持續(xù),在總體上行的態(tài)勢下,部分地區(qū)、部分時期的房價出現(xiàn)下行將成為常態(tài),而且在短時間、大面積、大幅度的上漲背后,會伴隨一定程度的回吐,“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對開發(fā)商來說,房地產業(yè)對企業(yè)的自有資金、開發(fā)技術和營銷能力都有一定的門檻要求,試圖依靠信貸資金高杠桿率在樓市賺“快錢”、炒地皮,已非那么容易。前幾年,一些從未有過房地產開發(fā)經驗的制造業(yè)企業(yè)猛地“扎進”樓市,眼下則深陷泥潭甚至面臨破產,便是前車之鑒。對地方政府來說,財政收入在任期內出現(xiàn)“斷崖式下跌”并非危言聳聽,對土地財政的持續(xù)過度依賴,將把地方政府推向危險的境地。

新華社北京6月8日新媒體專電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