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一位基層領導介紹情況時說,在一些偏遠民族地區(qū),政府的扶貧工作效果不夠理想。他分析了一些原因,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兩條:一是工作不夠深入,比較表面化,較少與貧困農民交心結友、了解真實困難、體現(xiàn)細致關懷;二是過于注重宣傳,一些領導去基層扶貧慰問,總有記者隨行拍照錄像,很快就通過媒體播發(fā),四方皆知,雖說是正面宣傳,但給貧困地區(qū)受助者留下的印象未必正面,甚至有動機不純之嫌。 “被群眾質疑”的狀況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難定論;但這位基層領導反映出的現(xiàn)象、問題是真實的,值得我們重視。 扶貧解困不是施舍恩惠,是彌補發(fā)展短腿,還歷史欠賬,是各級政府的分內職責。這項工作有無成效,要看幫助老百姓解決了多少實際困難,有沒有讓他們感受到溫暖、關懷、希望。而領導是否一定要親自前往、出現(xiàn)在第一線,并不重要,更沒有必要總將“送溫暖”的過程展示于媒體聚光燈下,作為政績宣示。 從輿論宣傳的角度看,媒體應將解決貧困問題作為一種責任、理念和事業(yè)來倡導弘揚,不能一味拿個案煽情、吸引公眾眼球。媒體人應時刻謹記“守護弱者”原則,將鏡頭對準幫扶對象時,必須把握分寸、注意細節(jié),體會當事人的切身感受,避免使他們心靈上受到傷害。 從國際通行做法來看,在慈善領域“保持受施者的尊嚴”已是公認原則。社會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當有人在健康、學業(yè)、工作等方面遇到困難時,希望能通過社會救助體系得到幫助。但無論這些受助者的境遇多么惡劣,需要救助的愿望多么迫切,都不情愿失去自己應有的尊嚴。捐助若使受助者心靈受到傷害,同時受到傷害的也會是慈善救助事業(yè)本身。 中國有“不食嗟來之食”的古訓,盡管饑餓的人們確實需要食物解決生存問題,但在面對居高臨下的施舍時,也不愿為了一時的溫飽而失去應有的尊嚴。若不得已接受了這種有失顏面的救助,難免在心靈深處留下無法言說的屈辱和創(chuàng)傷。當有人指責一些受助者對所受幫助不知感恩時,或許是未能體會和理解到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因貧困而付出的尊嚴代價。 近年來,一些民間組織開展的慈善、送溫暖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認同。很多慈善人士、公益活動都非常低調,往往是活動結束后甚至捐贈行動過去多年以后,人們才知道來龍去脈。但越是這樣低調,越能贏得人們的尊重。這種“不事張揚、懇切務實、潤物無聲”的理念與做法,值得政府部門借鑒。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在扶貧幫困方面,如何通過各方面的持續(xù)努力,將工作做深做細,取得實際效果,解決貧困問題,并得到理解,贏得人心?各級政府應深入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 扶貧,請少些麥克風、聚光燈,多走些崎嶇山路,多推開幾扇柴門吧。(許小峰)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