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三條底線",變宅基地資源為致富資本
2020-07-02 17:37:5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習近平總書記6月30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會議指出,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積極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的具體路徑和辦法,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農民權益。 農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國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基礎。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僅關系到億萬農民的福祉,還關系到鄉(xiāng)村資源的更合理配置,對于落實耕地保護、農民權益保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變宅基地資源為致富資本是目的,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是核心。所謂"適度"就是要"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 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其實質就是要堅守農村宅基地的土地屬性。我國現行土地法規(guī)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從法律的角度為宅基地明確了土地屬性,使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有了法律保障。因此,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是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的前提要求。無論是探索解決農村宅基地閑置,盤活農村宅基地;還是探索變農村宅基地為資本資源,提高宅基地使用效率,都必須遵循宅基地的公有屬性。農村宅基地的真正所有權人是集體經濟組織,只有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在經過相關部門批準后才具有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而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法獲得宅基地。簡而言之,集體擁有宅基地所有權,農戶擁有的是宅基地使用權和住房所有權。這讓農民在宅基地上的權益有了清晰的界定。 堅決守住耕地紅線不突破,其實質就是要守住農戶宅基地的供給標準。宅基地是農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我國現行土地法規(guī)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規(guī)定的標準。如有的地方規(guī)定村民每人可享有20平方米宅基地;有的地方根據農戶人口的不等規(guī)定每戶享有不同的宅基地標準,但最高不超過125平方米。這些正是從法律的角度為宅基地明確法定面積。在2019年9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明確,嚴禁城鎮(zhèn)居民購買宅基地。這正是從制度的角度規(guī)范宅基地處置行為。而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其目的就是明確宅基地供給標準。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在保障農戶合法擁有宅基地的同時,更好地釋放農村宅基地存量,控制農村宅基地增量,激活農村宅基地資源要素,提高村莊的土地利用效益,有效防控村莊盲目擴大而侵蝕耕地。 堅決守住農民利益不受損,其實質就是要保障農民對宅基地的使用權益。我國《憲法》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宅基地所有權嚴格禁止買賣,宅基地使用權轉讓需依照法律規(guī)定。而禁止宅基地所有權的買賣,其本身也是保證農民在宅基地分配中的平等,防止"一戶多宅",確保農戶的宅基地權益。農戶通過自主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流轉抵押等方式,將宅基地合理利用起來,變使用價值為交換價值,促進土地要素配置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從根本上緩釋耕地保護與保障經濟社會發(fā)展用地矛盾,縮小城鄉(xiāng)居民財富差距。通過農戶宅基地撬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增強農戶實現自身發(fā)展的資本潛力,增強鄉(xiāng)村振興土地資源要素能量。(鄧尤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