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蹭名牌”亂象需標本兼治
2024-09-18 09:49:0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是治理農產品“蹭名牌”亂象的必由之路。只有政府、企業(yè)、農民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讓農業(yè)品牌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利器,讓“土特產”真正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金名片”。 近日,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人民法院審結了首起侵犯“奉化水蜜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侵權案,判決被告公司賠償商標權利人奉化水蜜桃研究所各項損失共計16萬元。這起案件再次敲響了農產品品牌保護的警鐘。 農產品之所以常常被稱為“土特產”,就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地域屬性。一些已經獲得市場認可的品牌農產品,往往會在包裝銷售過程中明確標示其產區(qū),彰顯獨特的地域優(yōu)勢,相較于同類產品可賣出更高的價格。拿五常大米來說,2022年,五常市水稻收購均價為每斤2.6元,大米最低價格每斤8元,是周邊大米價格的2倍以上;最高售價每斤199元,是周邊大米價格的50多倍。正是因為看到這種品牌效應,不少地方為了提升本地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會以“地區(qū)名+農產品品種”的形式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以期賣個好價錢。然而,也有一些想要“走捷徑”的經銷商動起了“蹭名牌”的歪腦筋,試圖通過假冒品牌農產品來獲取不正當利益。但已經注冊商標的農產品區(qū)域公用品牌受法律保護,冒牌就是違法。上述案件中,被告公司在網購平臺開設網店銷售的水蜜桃并沒有得到品牌授權,亦非來自奉化,卻在店鋪的鏈接標題、宣傳圖片、詳情介紹中均使用了“奉化水蜜桃”字樣,其行為無疑構成了商標侵權,理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事實上,農產品“蹭名牌”亂象由來已久,一些知名度較高、溢價能力較強的農產品品牌被侵權頻發(fā),像“五常大米”“西湖龍井”“阿克蘇蘋果”“射陽大米”“盱眙龍蝦”等農產品區(qū)域公用品牌被冒用并不鮮見,不僅消費者難以辨別商品產地真?zhèn)危a地農戶也會因此無法完全獲得品牌溢價帶來的增值收益。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電商、直播帶貨等平臺成為農產品銷售重要渠道,農業(yè)品牌線上侵權案件數量直線上升。質量參差不齊的“李鬼”農產品走進市場,不僅會破壞好不容易創(chuàng)建的品牌口碑,還會降低各地培育精品品牌的熱情,甚至損害上游生產者的利益。 為什么會有農產品“蹭名牌”的現象?農產品本身很難造假,很多消費者即便是買到了冒牌農產品,也頂多是覺得“不如正品好吃”,左右對身體健康無害,為了這點小事和商家較真不值當。既然消費者不追究,侵權者便少了些顧忌。而花費大力氣打造品牌的一方卻要面對維權成本高、異地取證難、涉及環(huán)節(jié)復雜、耗費時間長等諸多難題,即便花了大力氣去維權,可能最終因為農產品單價較低,得到的賠償依然有限。再加上直播、電商等銷售渠道的增加,對大多數農業(yè)品牌主體而言,單靠自身的力量,想要找到侵權行為和侵權主體如同“大海撈針”,維權難度很高。 還要看到,那些“蹭名牌”銷售的農產品經銷商,另一頭連著的也是農民?!安涿啤毙袨楸旧韺@些農民、這些產業(yè)也是一種傷害,畢竟長期做“李鬼”,即便自己的產品質量過硬,也總是低人一頭,很難在市場上獲得品牌溢價。其實,想要通過農業(yè)品牌將農產品賣個好價錢,并不一定非得傍“名牌”傍“大牌”。像“茅山后佛見喜梨”就只是一個京郊小山村的果品品牌,卻讓其主產地茅山后村成為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zhèn)。農業(yè)生產講究地域性,老老實實打造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小而美”品牌,哪怕品牌沒有那么響,也能夠為本地農產品找到穩(wěn)定的消費市場。 因此,改變農產品“蹭名牌”的現象需從多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堅決制止此類現象,嚴厲打擊品牌侵權行為。面對品牌侵權不斷出現的新形式、新特點,各方需協(xié)同配合,通過開展專項檢查、建立溯源體系等,共同筑牢農業(yè)品牌保護的“防火墻”。另一方面,各地要充分發(fā)揮政府搭臺、行業(yè)協(xié)會提供服務等作用,在規(guī)范化、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上助力本地的農產品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此外,各地在制定農業(yè)品牌保護政策的時候,不妨多多考慮如何保障農民權益??梢酝ㄟ^提供政策扶持、技術培訓、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幫助,引導農民和農業(yè)企業(yè)走品牌化、高質量發(fā)展的道路。 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是治理農產品“蹭名牌”亂象的必由之路。只有政府、企業(yè)、農民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讓農業(yè)品牌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利器,讓“土特產”真正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金名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