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平凡普通的女子,卻有著不平凡的事跡。湯建端,用自己的行動演繹著令人感動的故事。她是寧德蕉城、古田大甲家喻戶曉的好女兒、好兒媳,曾被評為寧德市“五好家庭”、登上了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中國好人榜”2012年10月份榜單,還被評為孝親敬老之星,福建省軍區(qū)授予“軍人好妻子”等稱號,她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好女兒--不是親生勝似骨肉
她是養(yǎng)父、養(yǎng)母抱養(yǎng)的,在她16歲那年,養(yǎng)母生下了弟弟。養(yǎng)父母是農民,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是養(yǎng)父母的愛伴隨她成長。1975年分配到省城工作,平時省吃儉用,除了伙食費,剩下的工資全都寄給養(yǎng)父母;1980年,她結婚了,后因她養(yǎng)父的肝硬化腹水嚴重,為了方便照顧生病的養(yǎng)父,她放棄省城的優(yōu)越條件,調到寧德,日夜陪伴生病的養(yǎng)父,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半年后,她養(yǎng)父的疾病越來越嚴重,不久就去世了,留下養(yǎng)母,幼小的弟弟,還有債務。她養(yǎng)父的遺愿是讓她把弟弟培養(yǎng)到初中畢業(yè)。此時她已經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在部隊。她一個人承擔起照顧公公、婆婆,養(yǎng)母、弟弟的責任。
八十年代,由于老人年老多病,家庭的經濟也十分困難。為了給家庭增添一些收入,她背著三位老人和丈夫,利用早上、中午、晚上的空余時間到南門、西門街等地為人家洗衣服,斷斷續(xù)續(xù)有三年多時間,每月賺三四十元,解決生活燃眉之急。后來這件事被丈夫發(fā)覺,在其勸說下才沒有再繼續(xù)做下去。丈夫也因此深受感動,他決心戒了煙酒,減輕家里的負擔。
十年前,她的養(yǎng)母患上冠心病、高血壓、行走不便,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她買來了小床鋪,每天都在母親的旁邊睡覺,母親晚上一醒來就能找到她。她每天給母親洗腳,隔幾天,給母親洗澡、洗頭、修剪指甲。雖然她弟弟想接母親到他家住,但是養(yǎng)母習慣了她的照料,不愿意離開。已然,她已經成為養(yǎng)母最貼心的人。
十二年前,她舅舅(養(yǎng)母的弟弟)一個人孤苦伶仃在二都村,患有白內障、耳聾,無人照顧,她便把她舅舅接到家中,精心照料。不僅為舅舅治好了眼睛,還給舅舅配了助聽器,而且用自己省下來的錢帶舅舅到北京旅游。
她樂于助人,尤其關心愛護老人。近年來,還先后捐助過古田縣大甲鄉(xiāng)彭厝里村老人會、鶴塘鎮(zhèn)白溪村老人會。曾幫助寧德崇文村貧困的孤寡老人謝欽孫,因他無兒無女,她盡著兒女的職責,在物質上、生活上都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在老人去世后,為老人料理后事,每年清明節(jié)都去掃墓,在社會上贏得很好的口碑和贊譽。在大甲鄉(xiāng)彭厝里村有一條被人稱為“媳婦路”,這是她為了方便村民,自籌資金,鋪設而成的。人們有感于她的孝順,都稱這條路為“媳婦路”。
好媳婦--孝親敬老成“明星”
她是古田大甲鄉(xiāng)遠近聞名的好媳婦。與公公、婆婆三十多年的相處,孝敬有加,從沒有與二老紅過一次臉,更沒有讓老人受過一次氣,公公婆婆總是愛昵地稱呼她“妹兒”。婆婆的手患風濕關節(jié)炎,不能抬高,從結婚之后,她堅持在生活各方面上都幫婆婆料理。前兩年公公婆婆年事已高,想回老家歸終,每逢佳節(jié),她總是陪在老人身邊和老人共度佳節(jié),而且每個月她至少回大甲看望公公、婆婆三次、為婆婆洗頭、剪指甲、與他們聊天已經成了她的習慣,還將帶上的各種海鮮品,為老人煮上滿滿的一桌。她公公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這一生哪里修來的好福氣,有一個這么好的媳婦?!?/p>
1986年她為了搶救因肺癆病出血嚴重的公公,正在發(fā)燒的女兒沒帶去看醫(yī)生,等搶救完公公之后,她女兒的肺炎嚴重,由于連續(xù)注射鏈霉素,造成藥物中毒,雙側耳聾。
2002年,她公公被貨車碰撞致使腿骨斷,生活不能自理,為了使老人早日康復,她連續(xù)半年時間在醫(yī)院照顧公公,洗臉、喂飯、翻身、端、倒便盆,無微不至的照顧公公。待公公腿愈出院時她已經瘦了一圈。2005年婆婆不小心從床上跌下,手骨折,作為媳婦的她為婆婆四處奔波,請醫(yī),找藥,盡心照顧,婆婆恢復得很快。
2010年初,89歲的公公走了,在去世前她哭著問公公有啥交待,公公嘴里念著妹兒這么好,我已經心滿意足了。在公公追悼會上,在場的領導及親朋好友在她念完悼詞后紛紛落淚,無不為她的孝心而感動。公公去世后,她擔心婆婆一個人孤單,便把婆婆從老家接來與自己同住?,F在家里三個老人,她除了上班,家里的老人就是她生活的重心。這幾十年來,她為了照顧老人,都沒有時間到外面走走,她說把老人照顧好了,她才安心。
她不僅和公婆相處得很好,而且妯娌之間像姐妹一樣。丈夫的幾個兄弟生活比較困難,兩位老人都是務農為生又體弱多病,解放前她公公被國民黨抓壯丁逃回來之后落下肺癆病,以致喪失勞動力,三十年來都是她和丈夫承擔起公婆的一切生活費用,她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好妻子--男人眼中好妻子的新標準
結婚以來,他們已經走過三十個春秋,相親相愛,相敬如賓。她倆1980年結婚,當時由于部隊工作緊,任務重,整個婚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丈夫便匆匆離家,踏上了回部隊的路途。
為了使丈夫安心在部隊工作,丈夫二十幾年的軍旅生涯重,她承擔了家庭的所有家務、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弟弟、教育孩子。不管多苦多累,她毫無怨言。而對丈夫的工作她總是全力支持。丈夫出公差,總是為他備衣送行,每天下班,不管自己多忙、多苦,她總是笑臉相迎,讓丈夫處處感到家庭的溫暖,妻子的體貼使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
也許這些都是小事,但是做一件小事簡單,難的是堅持幾十年如一日。丈夫從部隊轉業(yè)回來,是地方處級領導,她自己是退休前是科長,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曾被國家輕工總會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最近又被福建省城聯社授予“全省聯社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稱號?,F在她完成了父親的遺愿,弟弟大學畢業(yè)已經成家立業(yè)。但是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照顧家里三位老人,如今養(yǎng)母85歲、婆婆88歲,舅舅80歲。
“為一時之孝易,為一世之孝難”。湯建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句話,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別人做榜樣,感染了身邊的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