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wǎng)
>
專題> 創(chuàng)先爭優(yōu)在福建> 時代先鋒
> 正文
44年,帶出個新農村--記江蘇常熟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
www.vacances-vacance.com?2010-09-29 21:07? 王偉健?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蔣巷村的落后,在于土地的貧瘠。換地必先平墳墩,而動“祖宗”,在農村可是天大的事。1968年臘月的一天,寒風凜冽。常德盛帶領大伙去張阿婆家祖墳上鋤墳墩。剛落鋤,年過七旬的張阿婆連哭帶罵就沖上來。她指著常德盛大罵:“你是外籍人,鏟別人家的祖墳不心痛,這樣造孽要遭天打雷劈!”說著,用力一搡,常德盛冷不防沒站穩(wěn),滾入一旁的婁塘里。渾身濕透的常德盛非但不火,還好言相勸:“鏟窮根,就要治水改土。如果仍是東一塊墳地,西一個泥塘,怎能把田平整好呢?”就這樣,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平墳墩的難題得以解決。
1975年,常德盛又實施以填河填浜為主的第二次“換地”。在常德盛的帶領下,村里的男男女女挑畚箕扛鋤頭來到工地。10年里,常德盛和村民一起出早工,摸夜工。在蔣巷,包括常德盛在內,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腿都有點羅圈,那是青年時代挑土擔子壓出來的。人壓矮了,千畝低洼地卻硬是填高了1米多。
1985年至今,常德盛又實施了以筑路建渠、建設規(guī)格田為主的第三次“換地”,與以路、渠、田、林標準化建設為主的第四次“換地”。治水改土讓蔣巷農業(yè)徹底翻了身。蔣巷從吃返銷糧一躍成為蘇州市3000多個行政村中的售糧“狀元”,人均達1.3噸。
蔣巷村雖然在農業(yè)上取得很大成績,但比起蘇南一些先富起來的村莊來說,由于缺乏工業(yè),村民們還談不上富裕。第一次辦工業(yè)的常德盛毫無經驗,放手讓投資者干,結果到了年底,村里不但沒盼到投資者的30萬元上交款,而且還在外負債200多萬元。
再苦再累都沒流淚的常德盛,這一次流下了眼淚。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壓力最大的常德盛并沒有灰心:“我就是死,也要把蔣巷搞起來!”在隨后召開的村民大會上,他擲地有聲的決心換回了村民的信心。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xiàn)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