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寫”論文
繪成5年增產近80億斤的豐收圖
堅持把論文寫在田野上的胡承霖是新中國自己培養(yǎng)的第一批大學生,1985年受聘為農業(yè)部小麥專家組成員,1995年退休。退休后,他始終奔走在實驗室和鄉(xiāng)間田野。“如何讓農民過上富裕的日子,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情結,更是一個黨員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焙辛卣f。
1998年到2003年,我國小麥處于低產期,種植面積下滑,糧食庫存量連續(xù)走低,國際上甚至出現(xiàn)了“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人”的質疑聲音。到2005年,安徽小麥單產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播量、一炮轟施底肥、品種和播期不協(xié)調是安徽小麥生產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礙,靠天收的粗放種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麥單產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2005年4月,76歲高齡的胡承霖給省領導寫信,附上一份3600多字的方案,推廣良種良法等關鍵技術,提高小麥單產,實現(xiàn)5年增產50億斤,倡議在全省開展小麥高產攻關活動。
省領導掂出了這封長信的分量。當年秋種季節(jié),一場小麥高產攻關戰(zhàn)役在安徽大地開啟,胡承霖被聘為專家組副組長。從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種量、播種行距等每一個細節(jié),胡承霖親自培訓、把關。渦陽縣高爐鎮(zhèn)陸楊村是胡承霖選的第一個高產攻關試驗點,村民鞏效武感受頗深:“2005年秋種,胡教授第一次來村里講課,清晨5點多就到了村部會場,比群眾到得還早?!睅啄陙恚辛乩塾嫗楦鞯嘏嘤栃←溂夹g骨干2800余人次,舉辦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班80多場次。
陸楊村黨支部書記鞏向海告訴記者,“以前,最好的田塊一畝地最高300公斤,現(xiàn)在,最好的有710多公斤。”據(jù)統(tǒng)計,2006年,全省小麥總產比上年凈增15.9億公斤,增幅19.7%,單產突破300公斤,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74元;到2010年,小麥單產每畝提高84公斤,累計增產79.7億斤,其中渦陽縣180萬畝農田實現(xiàn)了畝產千斤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