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菁:海納百川的海洋文化是中國人浴火重生的動力
www.vacances-vacance.com?2012-04-13 11:26?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我來說兩句
閩商傳播閩文化有容乃大 記者:我們知道閩商是閩人這一群體的卓越代表,他們又是如何體現海納百川這一文明形態(tài)的呢?能具體舉些例子么? 蘇文菁:我們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閩商是如何將貨品包括文化輸出,二是閩商如何將海外物產輸入,這兩個循環(huán)過程不僅搞活了經濟,也將閩文化傳播,并且吸收包容他者文化,有容乃大。先從閩商在前工業(yè)時代的歷史活動看,福建不是中國最早的茶葉產地,不是中國陶瓷業(yè)的發(fā)源地,也不是中國紡織業(yè)的發(fā)源地,但是在唐宋以來的千年間,福建的茶葉、瓷器、紡織品卻擁有最大的海外市場。 在貨品的輸出方面:我們舉茶葉的例子。今天,鐵觀音在世界市場是最受歡迎的茶葉品種之一。閩商通過用文化來包裝商品賦予日常的民生用品以高雅的文化內涵。除了鐵觀音本身不俗的品質之外,福建安溪人用“魏說”傳和“王說”傳來包裝產品:1720年前后,安溪堯陽松巖村有個老茶農魏蔭、勤于種茶,敬奉觀音。終有一天,在觀音指點下,于石縫中發(fā)現一株茶樹,遵觀音旨意將之全力推廣。因該茶是觀音托夢所得,故名“鐵觀音”?!巴跽f”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士讓于乾隆6年奉召入京,謁見禮部侍郎方苞,并送給方苞自種好茶;方侍郎轉送內廷,皇上飲后大加贊譽。見此茶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鐵觀音”?!拔赫f”借助民間對觀音的崇拜,讓神靈為新茶開道;“王說”則借助了人間帝王的權威來肯定茶葉的品質。 在貨品的輸入方面:8世紀工業(yè)革命之前,歐洲在制作業(yè)、生活商品供給需要仰賴亞洲中國豐沛的物產。以閩商為代表的中國東南沿海的商人早就在亞洲內部各地區(qū)的貿易中發(fā)揮著翹楚的作用,亞洲各地形成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大市場。閩商通過“大帆船貿易”將白銀引入中國,帶來了中國貨幣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刺激了海外貿易的規(guī)模和全球貿易一體化的進程。白銀從日本、美洲、歐洲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而中國商品則借助閩商的海外貿易源源不斷地運往海外,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多元文明頻繁互動的世界貿易網,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世界經濟體系不是西方創(chuàng)造的,早在世界經貿一體化趨勢建立之初,閩商便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明朝萬歷年間,呂宋忙碌的碼頭,海關,出生福建長樂的商人陳振龍冒著生命危險將番薯苗藏在扁擔里秘密帶回福州。番薯原產于中美洲,西班牙在當時設立了相當嚴格的邊防檢查制度,不準出口物種,番薯是不允許帶出境的,煙草、花生等其它作物也一樣。在大帆船航線上行走的閩商意識到番薯、馬鈴薯、煙草等作為糧食、經濟作物的意義,便想方設法引進回國內。陳振龍的冒險最終成功了,并且還在福州試種成功。明萬歷二十一年福建大旱,糧食欠收。陳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進獻番薯,倡導廣植,使閩中民眾渡過了饑荒。今康熙時期,在陳振龍家族后人的努力下,番薯栽培技術傳遍全國,番薯的廣泛種植改良了土壤,使沿海鹽堿地變成了小麥與水稻可耕種的土地,還可以與小麥、玉米等其它作物進行混種和間隔種植,豐富了中國耕作制度的內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糧食的畝產,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嚴峻的糧食問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