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第2支隊在福建龍巖舉行抗日誓師
新四軍戰(zhàn)士做徒手操
"西安事變"后,國內形勢發(fā)生急劇變化,中共中央為實現(xiàn)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努力。堅持在福建的閩南、閩西、閩東、閩北、閩中五個游擊根據(jù)地的紅軍游擊隊及其黨的領導機關,盡管身居深山密林,處在國民黨的重重包圍"清剿"之中,同黨中央長期中斷聯(lián)絡,但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黨中央方針策略的變化, 對形勢和任務作出了正確的判斷,按照中央的精神,主動地與當?shù)貒顸h軍政當局聯(lián)系談判,積極促進福建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并且按照國共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把各地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
一、閩南地區(qū)的國共合作談判
最早與國民黨當局舉行合作抗日談判的是中共閩粵邊特委。1937年3月5日,設立在香港的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南臨委)向閩粵邊特委發(fā)出指示信,告知黨中央已將"抗日反蔣"口號改變?yōu)?聯(lián)蔣抗日",爭取實現(xiàn)國共合作,并且指示閩粵邊特委同當?shù)貒顸h軍舉行談判,在談判中必須堅持不干涉政治活動、組織的存在和發(fā)展、宣傳鼓動與批評自由三項原則,并在此原則下擬定向國民黨談判的條件。
按照"南臨委"的指示,中共閩粵邊特委從4月下旬開始,先后派盧叨、何鳴(中共閩粵邊特委代理書記)等為代表同駐漳州的國民黨粵軍第157師的代表舉行多次談判。但是,國民黨方面依仗其軍事優(yōu)勢,對國共合作抗日缺乏誠意,在談判期間繼續(xù)不斷地向閩粵邊紅軍游擊隊發(fā)動軍事進攻,甚至無理拘押中共談判代表何鳴等人。中共閩粵邊特委從民族和益的大局出發(fā),在國民黨當局被迫釋放何鳴之后,仍然克制忍讓,繼續(xù)同粵軍舉行合作抗日的談判.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和斗爭,雙方達成了"六·二六協(xié)議"。
必須指出,中共閩粵邊特委在同粵軍談判過程中,始終從民族大計出發(fā),抱著真誠臺作的態(tài)度,而粵軍上原則始終暗藏吞并與消滅紅軍的禍心。但是,由于何鳴過高地估計了粵軍上層的抗日態(tài)度,忽視了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仍存在著國共兩黨階級斗爭的客觀事實,急于與粵軍達成抗日協(xié)議,因此對部隊去留這一重大原則問題上違背了黨的談判方針,在未經(jīng)特委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接受粵軍要紅軍拉到漳浦整編這一無理要求;何鳴的這一錯誤決定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特委領導人盧勝、朱曼平等其它多數(shù)同志的反對,但是何鳴固執(zhí)己見,粗暴地壓制了其它同志的正確意見。
7月13日,改編成保安獨立大隊的閩南紅軍獨立第三團按照粵軍的指令開抵漳浦縣城。7月16日,國民黨反動派調集重兵,采取突然襲擊的陰謀手段,將集中于漳浦的閩南紅三團包圍繳械,一手制造了震驚全國的"漳浦事件"。
漳浦事件發(fā)生后,被繳械的原閩南抗日獨立大隊的指戰(zhàn)員,為了保存和恢復這支革命武裝,與國民黨頑固派展開了英勇的斗爭.當天下午,副大隊長盧勝和參謀長王勝,以及林長興、陳高順、歐育超、林少克等取得秘密聯(lián)系,組織了近百人突圍出去。在地方黨組王勝任參謀長。同年9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派遣譚震林、邱金聲率領閩西紅軍一個排到達閩南,協(xié)助紅三團作戰(zhàn),幫助恢復與發(fā)展革命局面。至1937年底,紅三團又發(fā)展到300余人,1938年初,紅三團奉命集中于龍巖白土,與閩西紅軍會臺,被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一營。
?
新四軍臂章
紅軍游擊隊改編成新四軍
?
二、新四軍第二支隊的組建
閩西游擊區(qū)和國共合作抗日談判達成協(xié)議稍遲于閩南。1937年3月15日,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根據(jù)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精神,作出《關于閩西南目前形勢和黨的決議》,決定進一步建立和發(fā)展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派出代表和愿意抗日的黨派、武裝力量進行談判,訂立抗日協(xié)定。這個決議表明,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由于政治上的成熟與敏銳,在時局發(fā)生急劇變化的關頭,及時把握了形勢,很快作出了正確的決策。
4月25日,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委會議又根據(jù)中共中央及"南臨委"的指示,決定在閩西南地區(qū)發(fā)動和平運動,創(chuàng)造國共合作談判的氣氛。從5月份開始,先后派巖南漳縣軍政委員會主席魏金水、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總代表謝育才,同駐閩西粵軍157師第469旅旅長練惕生、國民黨龍巖第六專員公署專員張策安舉行談判。但是,張策安頑固堅持反共內戰(zhàn)的方針,向謝育才提出四條無理要求;(一)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親自到龍巖"表示誠意";(二)取消共產黨和紅軍、蘇維埃組織;(三)即日發(fā)表"投降自新宣言";(四)龍巖的紅軍接受點編,徒手者一律遣散。
正在這時,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全國抗日運動迅速高漲。為了表明中共和紅軍的抗日救國立場,促使閩西南國共合作局面的形成,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派鄧子恢親自參加談判。7月10日,鄧子恢、謝育才到達龍巖。經(jīng)過多次談判,國民黨方面大致接受了鄧子恢等按照《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三致粵軍公函》提出的關于談判條件的原則立場,但是在紅軍點編的地點問題上,國民黨方面堅持要求紅軍集中在指定的地點;而鄧子恢、謝育才警覺到國民黨當局包藏禍心,堅持分兩地集中,集中地點由紅軍自行確定。雙方各堅持己見,談判陷入僵局,恰在此時,從閩南傳來發(fā)生"漳浦事件"的消息。鄧子恢為此向粵軍提出嚴重抗議、譴責這種背信棄義的卑劣行徑。為了顧全大局,鄧子恢坐到談判桌上繼續(xù)斗爭。經(jīng)過堅決的斗爭,國民黨龍巖軍政當局不得不同意我方意見,并商定各地紅軍游擊隊從8月23日開始,分別在龍巖白沙和永定下洋、平和蘆溪集中,7月29日,鄧于恢、謝育才與粵軍代表練惕生、第六專署代表張策安三方,就正式談判條文選成協(xié)議、簽字生效。
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在與國民黨軍政當局進行合作談判中,堅持了獨立自主的立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對于國民黨方面的挑釁襲擊,在自衛(wèi)的立場上堅決予以回擊。當雙方談判初告成功時,第157師駐永定部隊于7月下旬竟數(shù)次陰謀襲擊永定及平和邊境的紅軍。紅軍游擊隊立即實行自衛(wèi)還擊,給予一定殺傷以后即主動脫離接觸,在輿論上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同情與支持。至此,閩西南地區(qū)基本上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局面,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告形成。
根據(jù)談判協(xié)議,閩西各地紅軍游擊隊于8月20日左右分別開赴指定地點。第一、二、三、七支隊及龍巖、上杭、巖連寧、巖南漳縣游擊隊集中于龍巖白沙,第四、五支隊及永定、永東、永埔等縣游擊隊集中于平和縣蘆溪。經(jīng)過國民黨當局點編,共有1100余人,編為3個支隊。集中于白沙之紅軍編為第 、三支隊,駐蘆溪之紅軍編為第二支隊。
??1937年l0月2日,中共中央與國民黨政府經(jīng)過反復斗爭、談判,終于達成協(xié)議,決定將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陸軍新編第四軍。1938年春,閩西、閩粵邊、閩贛紅軍游擊隊奉命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鄧子恢調任軍政治部副主任,張鼎丞任二支隊司令員,譚震林為副司令員。
1938年1月,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率領各部開抵龍巖白土集中。閩粵邊區(qū)的紅三團和閩贛邊區(qū)的(長)汀瑞(金)游擊隊也相繼到達自土會合。各部隊會師以后,正式頒布了改編命令,調整了干部,成立了支隊司令部,下轄第三、四兩個團。第三團團長黃火星,副團長邱金聲,全團1400余人;第四團團長盧勝、副團長周桂生,全團1300余人。
2月20日,新四軍軍部命令江南所屬各部立即開赴安徽歙縣巖寺集中,準備投入抗日前線。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共計1、03萬人,其中福建紅軍游擊隊5500(也有說5400)多人,是新四軍初建時有生力量的主要來源地,占總人數(shù)的一半以上。
2月27日,新四軍第二支隊以及各界代表和當?shù)厝罕?000余人,在白土鎮(zhèn)廣場上舉行北上抗日誓師大會。3月1日,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率領第二支隊,結束了三年艱苦奮戰(zhàn)的游擊生活,從白土出發(fā),踏上抗日之路,向皖南開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