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民族歌劇藝術精品——眾家暢談紅色題材劇目《松毛嶺之戀》
2018-11-12 15:59:50??來源:《福建藝術》雜志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
游暐之(《歌劇》雜志主編): 這是我的家鄉(xiāng)戲,我對這部劇特別有感情,劇中很多細節(jié)的生活狀態(tài),讓我覺得很真實和熟識。在這種情感之外,我覺得這個故事非常好。首先選材的切入點好,在革命戰(zhàn)爭宏大社會和歷史背景下,把視角聚焦在一個弱女子身上,以她無比的堅持、堅韌、堅守,譜寫了一段令人痛徹心扉的愛情絕唱。女主人公就叫阿妹,看似無名無姓,她其實代表了閩西老區(qū)的人民,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除了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先烈,也不能忘記老區(qū)人民用自己的肩背,扛起了中國革命的重任,我們必須要歌頌他們。音樂親切、流暢、結構完整、旋律動聽、地域鮮明,沒有生澀之感,很多段落如泣如訴、真情流露,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有能夠讓人留下記憶的段落,衷心祝賀本土的作曲家。另外,每一個角色演員,樂隊、合唱都非常不錯。王慶爽在這部劇中是近幾年塑造最成功、最動人的人物,也非常適合她,她對人物情感的把握很到位,在表演中細節(jié)的處理也是本地演員需要學習的。 提幾點個人想法,供參考:第一,演出中方言運用前后統一問題。把“我”用成“捱”沒有問題,觀眾也能理解,但是演出中演員的表演要統一。第二,在寫作過程中,一些字詞的運用要符合當時的歷史和語言習慣,比如“初心”等等,有些詞太文學性和書面化。第三,阿妹祭奠那段讓我出戲,“為了革命信仰,苦也甜”等等,這不是她的情感表達,應該由合唱來唱出來,她就應該表達她對阿根的思念和相守。第四,關于戲劇的邏輯性問題,阿財的犧牲那段有點啰嗦。村民和阿妹指責他,他自己唱出一段“你們笑吧……”,這不是他當時要表達的,也不是這部劇要傳達給觀眾的。阿財給人感覺一直是懦弱膽小的,這時候還要給觀眾留下懸念。阿財受指責,但不多說,在準備要離開時,跟阿妹有隱晦的表達,后面他的犧牲會更有沖擊力。第五,舞蹈語匯過多的問題,還是要用歌劇的思維來處理,一定要讓歌劇來表現戲劇。現在很多合唱作為舞蹈的伴唱,這是我不能接受的,包括阿妹要送阿根走的時候,那幾根樹樁,我覺得沒有必要,為什么不能讓合唱隊員出來,他們就是村民,不僅僅是阿妹送阿根走,還有其他村里人的送別。第六,舞臺調度方面,很多場面群眾演員是雕塑式的處理,這是舞蹈化的處理不是歌劇化的。像西方歌劇,主角在表演的時候,其他群眾是有戲劇動作的。比如,阿妹在猶豫手榴彈要不要拿出來的時候,群眾是可以有互動的,村民要往外沖之類的。另外,房屋這個舞臺道具的使用,放在邊角是很大的忌諱。那是戲劇最高潮的時候,要讓所有觀眾體會阿妹此時心里的痛。但是門被擋住留下一個邊,另一邊的觀眾完全看不到阿妹的戲劇動作,視覺上也很不舒服。第七,阿妹的服裝三十年來沒有太大變化,不符合人物特征。尤其是到最后20世紀60年代了,要穿什么樣的衣服,包括兒女30歲的時候是什么狀態(tài)?還是要從歷史的角度找到當年的感覺。 趙承燕(中國歌劇研究會副主席): 這是一部現實與浪漫結合的革命題材民族歌劇,從歌劇因素的角度來看很大氣,非常有震撼力。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阿妹知道阿根犧牲的消息,另一個是阿財的走。阿妹這段的表現形式上要有節(jié)奏感,打開柜門,拿出衣服,心里感覺像在滴血一樣。她一唱,戲劇性就塌下來,當時我有一個想法,她不要唱,完全按照內心節(jié)奏表演,用小提琴代表她的唱,我看著就會流淚。還有阿財那段,我也覺得可以把那段唱去掉,阿妹在指責阿財的過程中想起手榴彈一下子醒悟去拉阿財,阿財只是笑一笑,什么也沒說,深深給村民鞠一躬就走了,這樣處理就很討巧。序幕結束后阿根與阿妹見面,有一段宣敘調,但是感覺特別突然,是否可以調整。阿妹單獨唱非常好,我個人的感覺是,作曲能不能在阿妹與阿根二重唱部分讓兩個人的聲音更加協調。 莫凡(中國廣播藝術團一級作曲): 音樂創(chuàng)作堅持閩西山歌的特色,濃濃的福建民歌,鄉(xiāng)音鄉(xiāng)情,能被大眾接受。如一幕二場阿妹送阿根、阿財唱山歌;二幕一場阿妹、阿婆、阿財的三重唱,白軍軍官的唱段有性格特色,周建坤戲雖不多表現不錯,阿財送敵人遠去唱山歌再現,無伴奏,很有表現力;三幕一場女生合唱“太陽出來”,比較親切;阿妹回憶起阿根的山歌清唱,有特色;阿妹與不出現的阿根的對唱,老年阿妹無伴奏的哭唱,很動情,有人物感;王慶爽很有表現力;阿妹取柜子里為阿根三十年做的衣服和鞋是全劇的高潮,燈光配合很集中、動人;三幕二場的間奏曲有表現力,嗩吶音色有特點,配合在松毛嶺的多媒體,很悲壯。劇目創(chuàng)作集中了瞎婆婆一家的遭遇,尤其寫堅守了幾十年的阿妹,親情和愛情都很有生活氣質,具有客家人堅貞的信念,敘事交代比較流暢,矛盾沖突在關鍵時刻能夠集中于寫人物的情感。新的合唱隊比之《土樓》的時候訓練得更像一支歌劇合唱隊,但因為擴音的問題,還不能體現出合唱隊音色造型的各種特點。樂隊也是如此,進步明顯,但擴音雖造成了氣勢,但毀了所有音色變化,樂隊擴音不好,造成音色損傷,音響不平衡。除了擴音造成的演出品質,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值得探討的是,抒情性與戲劇性的問題,如一幕三場,阿妹思念阿根的重點段落,明明是“只見尸骨流成塘,只見尸骨滿山崗”,但音樂與和聲卻一直很美,沒有緊張度;二幕二場,在生死存亡關鍵時刻,大段抒情唱,還有小提琴、大提琴solo,戲劇性有些斷裂;瞎婆婆被打死,阿妹、阿財和眾人好像無動于衷,如何組織這場矛盾沖突強烈的戲劇應該考慮一下。抒情段落何時出現,如果是時間似乎凝固了,只聽見二人的心里交代,燈光應該處理下,否則一臺人傻站著,沒有戲。三幕一場,思軍告訴真情,毫無準備。三幕二場,三十年后悼念阿根,是很感人的戲,前面是舞蹈場面后面是合唱,體現的是舞蹈思維。同樣的問題出現在二幕二場,白軍圍著眾鄉(xiāng)親,眾人做同樣的舉手狀舞蹈手勢。阿妹在三幕二場悼念阿根時,除了撒酒,唱詞不動情、概念化,不親切,不打動人心,放棄了最初堅持的淳樸格調。尾聲,字幕呈現長汀南山鎮(zhèn)烈士英名,后面很多無名氏,讓我感動。但尾聲合唱感覺放的錄音,不可取??偟膩碚f,動人的素材,很有基礎的人物,但許多方面尚需精雕細琢,目前還有點粗糙。劇情里寫“門對墳,墳對門”,守望等待,為什么沒有了呢?要注意細節(jié)。阿妹為阿根每年做衣服和鞋,要有行動。 陳志音(《音樂周報》原副總編輯): 非常好的一部戲,非常感人的一部戲。說三點:第一,加強阿根的唱,把阿財義舉之前的鋪墊減,確實有點啰嗦,但是這個演員唱得真的太好了。第二,衣柜放在角落,太不應該了,應該把衣柜突出,在視覺上有沖擊力。第三,分娩的場面,不喜歡這么處理。關起門來,最后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就可以了。 倫兵(《北京青年報》記者): 第一次看很同意剛才專家提出的看法,我想說的是:第一,戲的選材和制作有遠見。第二,這部戲給我最大的感動就是“堅守”。 想提幾點希望:第一,音樂上給女主角的高音太多,整個音樂應該是跌宕起伏的,有些應該是柔情的,但是比較少。第二,我希望導演為這個戲排結構的時候,要更加歌劇化,現在這個戲的舞蹈有點多了。第三,希望在語言上、唱詞上要更加接地氣。第四,阿財和阿妹的關系好像沒有理清楚,阿財對自己的嫂子是崇拜也好,暗戀也好,應該有所表達,甚至在戲劇動作有所表達。第五,音樂的配器有點單調,一直是銅管在打節(jié)奏,應該更加豐富一些,可以增加一些弦樂的柔情,更加走心。 蔣力(中國歌劇院創(chuàng)作室原主任): 第一,在第一次導歌劇的導演中,有些很不成功,沒有向歌劇靠攏,有些很成功比如本劇的導演,剛才大家說的比較多的是劇中的舞蹈偏多,因為她是舞劇導演出生,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覺得這個導演接下來一定會向歌劇化進行調整。第二,思紅這個名字太大膽了,思紅在這部劇里基本上沒起到多大的作用,到后面基本沒有故事。第三,結尾一群紅軍如雕塑般在那邊站立著,我建議阿根是那些雕塑中的一個,然后阿妹發(fā)現其中的雕塑就是阿根,不禁上前撫摸,在撫摸中他敬個禮,那樣會更加感人。第四,床和房子的比例有點失調,太大了,應該更普通人家,民居一些,要不看的有點別扭,還有送兒子去參軍一定就在這個房間前面。最后,節(jié)目單出現的是也是字幕出現的最后一句“松毛嶺的意義是為中央紅軍吹響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號角”,我覺得這句話非常不妥貼,長征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它的勝利。 滿新穎(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好戲才有評論誕生。這部劇要有人性、要有思想性,不要掐斷與生活的聯系。人不能在情境中沒有戲,戲要有趣。這部劇的主要問題是沒有拎清楚兩個人誰是主要人物,配角可以少唱。戲劇要有結構布局、節(jié)奏布局,如果全部都是四四拍、四二拍,會太單調。當女主角大段唱段的時候,她的心死了,要有外部動作,要有戲。戲里有太多舞蹈思維,要有歌劇思維。如托孤那一段。阿財的唱段沒有韻味,不對仗。在音樂的把握上要體現人物性格,有些地方可以應用轉調,注意調性的穩(wěn)定。配器上要有戲劇上的效果。女主的聲音很好,但是人物的表現不要僵化,要軟一點。 蕭文禮(中央民族樂團創(chuàng)作部副主任): 面對祖先靈牌的片段,最能體現客家特色,可以做得更加有儀式感,不要像趕集一樣,可以做點文章,突出漫長的等待比犧牲更痛苦、更偉大。 喬佩娟(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歌唱家): 談談我看完這部劇后的幾點感受。第一點,這個故事所反映的是中國人民、福建地區(qū)的人民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在創(chuàng)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所做出的重大犧牲??戳搜莩鲆院笪矣行判牧耍@個主創(chuàng)團隊,有實力、有能力、有才華,而且對老區(qū)人民抱著深厚的感情。第二點,這部劇一點不過時,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在的。歷史展現我們的過去,展現我們的根,中國的革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怎么來的,現代年輕人為實現中國夢是需要這樣一種激勵和動力的。第三點,這部劇確實改好了,人物都利索、干凈了,特別是阿財這個人物的改變,我和有些同志的意見不一樣,小叔和嫂子非談戀愛?。克褪撬膵??!伴L嫂如母”,就是這種關系,一點都不要動搖。在阿根犧牲之前,阿妹母親的這個感覺表達不夠。阿財這個人物別給他抹黑了,他就是“愚”“鈍”,大家不是怕他成叛徒,而是怕他做錯事,從這個角度來塑造這個人物,這樣更好,觀眾更容易接受,這樣戲和幾個人物就完整了。第四點,烈士證要處理好,現在感覺還不夠,倉促了,索性正大光明。就是時機到了,該告訴母親父親犧牲了,不要扭扭捏捏的,但是這部劇前面要鋪墊好。另外還有衣柜,處理得小氣了。剛開始阿妹在沉思、難過,后來柜子一拉開,不是一件件往外拿,應該是一下子撲倒衣服上,一個大的動作,這時候大哭。阿妹等了30年,這些衣服已經“人化”了,衣服就是她的阿根,是她對丈夫思念的情。這到底要怎么表現,要好好研究。還有,最后處理一定要哭,但是分寸和節(jié)奏要掌握好,既要哭得恰到好處,又不能哭得沒完沒了,才能動人。第五,孩子當兵這段太倉促,怎么處理更好。第六,阿根犧牲沒有處理好,比如要突出阿根最后一個堅守陣地,“人在陣地在”,動作干凈,為阿根犧牲創(chuàng)造條件、做好鋪墊。第七,阿妹這個人物,是王慶爽最近幾部劇里最好的,她的音色好聽,但特別是年老以后音色要變化,太尖亮,要稍微厚實一點。還有瞎婆婆的演員,人物表現有點跳,不夠貼近人物,還要再深沉蒼老一些。最后,我特別同意大家的意見,主創(chuàng)團隊特別認真、特別虛心對待專家組提出的各項意見,現在的舞臺呈現很不錯。我對這部劇給予很高的期望,一定要把老區(qū)人民的犧牲和奉獻,用最高水平呈現在北京的舞臺上! 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廳廳長): 各位專家提了很多好意見,我們一定要記下來,改好、改到位。之前也開了多次專家座談會,有些意見已經改了,有些可能還沒來得及改。要專門去研究琢磨,怎么改?怎么改好?今天這一版,總體感覺還可以,特別是到了后面越來越精彩。但是前面一直在唱,節(jié)奏比較慢,比較松散,入戲也比較慢。 下一步要認真吸納多方面意見,邊演邊改,使這個戲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亮點要做“亮”。亮點是什么?怎么體現亮點?主題思想無疑是亮點。反映的紅色文化內涵很深刻,但作為表演要有幾個亮點。這部歌劇的亮點在于三十套衣服的表現,十年十套,二十年二十套,我們要怎么體現這個過程的呼應?再者,要充分體現劇情中的“堅守”。阿根的“死”,和這邊的“生”。上一版在處理上有創(chuàng)新,這一版就處理得相對平淡。他的犧牲是怎么“死”?不能只是倒下,一般的“死”去,而是要有亮點。我們要去想怎么處理好“死”和“生”。另一個亮點在于“戀”,戀是雙方的,不能是單相思,不能這邊阿妹一直想,那邊體現阿根的過程沒有戲,他的唱要反應長征過程和重大的事件——湘江戰(zhàn)役、遵義會議等,要巧妙地帶出來。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兩個人不知道,但兩個人之間有一個心里對話,對話要有三段,十年對話、二十年對話、三十年對話,這些亮點怎么做“亮”,導演怎么創(chuàng)意,要去思考。一個劇有幾個亮點,大家看完就會印象深刻。 二是特點要做“特”。音樂上要有鮮明的特點,我感到有幾段音樂好聽,還有不少段落的音樂不動聽,留不下印象。特別是缺乏山歌民歌的特點,很難流傳開。要把音樂的特點放大。比如:“藤在樹上”那段,是比較好聽的一首,就要把它放大?,F在這段歌詞太短,可加一段:“樹長藤生兩相依,樹死藤隨不分離”。唱到這里,是用很痛的、哭的言語在唱,這時候可以增加背景和聲,體現共鳴的氣氛。這首歌也可以多出現幾次,每次出現增加一些好聽的東西。另外,女主人公一個人唱太多,聽起來感覺太單調。要有獨唱、合唱交替對比出現。還是要把主題歌再琢磨一下,山歌、民歌的特點,要多一點,增強歌曲的傳唱性。 三是看點要耐“看”。戲的細節(jié)要經得起推敲。如劇中出現大樹,舞臺上那幾棵樹,設計還要再細究。樹在那里轉轉轉的那個場面,是要說明什么?榕樹是不屬于那個環(huán)境的,有沒有更好的形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節(jié)奏太慢。長征出發(fā)前,兩個人在山崗上話別,后來又是兩個人在樹下話別,有重復之嫌。同時,格局也小了,局限在兩個人的分別,可增加老百姓送部隊場景,使人看到長征出發(fā)時候才有的感人氣氛。對每個景的設計,要認真思考,如有個場景,樹好看、生機勃勃,后面是青山綠水,是否與那個時候殘酷戰(zhàn)爭的場景相符?應對每個場景琢磨一下。 四是共鳴點要增強。劇中有不少情節(jié)和場景是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對這些共鳴點要設計好,給予策劃強化,通過共鳴點增加氣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啟迪,激發(fā)思想升華,上升到繼往開來、傳承紅軍精神,也可設計一段精彩的舞蹈掀起高潮,引起觀眾的共鳴,使他們感動震撼。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郭旋、何慧 整理)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