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產力理論看創(chuàng)新
然而,檢視當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狀況時,也不得不指出另有如下一種值得我們重視的情形:一些創(chuàng)新者因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義沒有準確的把握,對創(chuàng)新之方法論要求和隨之而應有的創(chuàng)新之度沒有準確的把握,因之少了堅持而多了非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新”,他們任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引申、提出“新”的提法與觀點,實際卻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義。
例如,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及其創(chuàng)新就是上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狀況的實際情形之一。見之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等經典著作中的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概括其內容當有以下三個方面:(1)生產力是同一個社會結構中相對于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一個基本層面,它的作用力與生產關系作用力、上層建筑作用力相異卻交融結合共同作用于社會的發(fā)展,而生產力則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的原動的力量。(2)“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資本論》)生產力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力量,離開人的勞動就沒有生產力;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以獲取滿足自身生存發(fā)展所需物質資料的力量,凡不提供使用價值的力就不是生產力。(3)生產力以自然物質(蓄含著自然力的人和勞動資料)為載體,生產力作用的實質內容就是物質運動;生產力的作用平臺就是勞動者基于社會分工的協(xié)作勞動,因而生產力是社會性的集體力。所以生產力是物質的力,又是社會的力。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從生產力的定位、內涵、性質等多方面深刻分析了生產力,卻沒有給生產力下一個令后人不能逾越的經典的或教科書式的定義,這就為后人留下了繼續(xù)創(chuàng)新地研究生產力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之后,在堅持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基礎上作出創(chuàng)新的,有列寧,他說人是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這是從突出人這一生產力要素在生產力形成與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而作出的創(chuàng)新性的論斷。有鄧小平,他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同樣也是基于馬克思生產力構成要素學說而從20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fā)展及其影響的實際作出的新的理論判斷。應當指出,以上兩點理論創(chuàng)新是一致的,都指向了馬克思既有理論中的生產力構成要素說,而且科技要素與人的要素是結合著的:科技創(chuàng)新依靠人,又反過來提高人的勞動素質和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堅持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基礎上作出創(chuàng)新的還有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的我黨中央。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tǒng)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這一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理念,這一理念豐富了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表明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了生產力中人改造自然這一關系方面,即人借助勞動資料在其有用的具體的勞動中獲取人之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資料。人與自然友好相處和諧理念則在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方面豐富了馬克思關于人改造自然關系的論述:把改造建立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修復自然的基礎上從而使改造之力得以持續(xù)地作用。這是一個全新角度的豐富型的創(chuàng)新。
但是,在認識、運用以至希企創(chuàng)新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方面卻又有另一番值得我們注意的景象:時下,很多人出于對生產力的重視與崇尚卻越過生產力概念的邊線(人們指向自然改造自然的力、有用具體勞動的力、社會協(xié)作的集體力)而陷于泛化,有稱“(自然)環(huán)境也是生產力的” ;有說“開放就是生產力”、“信用也是生產力”、“年終獎也是一種生產力”的;有稱“領導是生產力”、“政策也是生產力”、“政府效率本身就是生產力”的;有提“文化生產力”、“醫(yī)療生產力”的;更有人說“知名度也是生產力”、“特色就是生產力”、“市民的高素質,就是一個城市的生產力”、“朋友就是生產力”的;等等。這些說法不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創(chuàng)新。他們越出了“生產力”的邊線,混淆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之間的質異而把諸多生產關系力、上層建筑力都歸入到生產力當中去了,所持之說均不符合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本義。
- 2010-07-26我國現階段社會矛盾演變新趨勢
- 2010-07-26王松柏:淺談切實提高組織工作科學化水平
- 2010-07-23央行詳解有管理浮動匯率制要點
- 2010-07-23供銷社經濟運行繼續(xù)企穩(wěn)向好
- 2010-07-23十九省市對口援疆航線通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