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27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2010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時指出,截至2010年底,除54個縣級政府沒有政府性債務外,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共計107174.91億元人民幣(6月27日中國新聞網(wǎng))。
關于地方政府性債務數(shù)據(jù)特別是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數(shù)據(jù)多少有眾多猜測,一直沒有最為權威的準確數(shù)據(jù)?,F(xiàn)在被各界廣泛引用的地方融資平臺14萬億債務是有關研究機構的預測數(shù)據(jù)。可能是統(tǒng)計口徑差異,大于審計署審計結(jié)果3萬多億元。無論如何,審計署這次基本摸清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底細。在地方政府性債務10.7萬億總額下暴露出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巨大風險不容忽視。
10.7萬億中,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高達67109.51億元,占比63%;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23369.74億元,占比22%;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16695.66億元,占比15%。也就是說,10.7萬億債務政府都脫不了干系。其中85%,即9萬億元地方政府都負有直接還款或第二還款來源人責任。
那么,高達10.7萬億元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對比是什么樣的情況呢?通過這個對比才能看出地方政府的還債能力和負債風險大小。從審計情況看,至2010年底,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即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加上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后債務率為70.45%。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的綜合財力已遠遠不能抵償其背負的直接債務和或有債務,大多數(shù)政府財力與負債相比較,已經(jīng)處于資不抵債狀況。從地區(qū)看,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高于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shù)的19.9%和3.56%。也就是說,有將近20%的市級政府事實上已經(jīng)破產(chǎn)。
地方政府償還債務的資金來源無非兩個渠道:一是財政收入,二是土地出讓金收入。至2010年底,地方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為25473.51億元,占10.7萬億元的24%,這個比例既高又低。說其“高”是指,土地出讓金已成為唐僧肉并且受房地產(chǎn)調(diào)控影響,收入正大幅下降。未來依靠其歸還這么大的債務可能性越來越小。說其“低”是指,僅有24%是依靠土地出讓金歸還債務,那么,高達76%,絕對額度達81701億元的債務依靠什么還款呢?依靠財政收入嗎?顯然不行。去年全年國家財政收入8萬億元,支出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其中:2010年中央公共財政收支總量相抵,赤字就達8000億元,基本處于入不敷出狀況。地方財政入不敷出更嚴重。因此,依靠地方財政歸還債務基本靠不住。從釀成地方政府性債臺高壘的時間段來看,有51.15%共計54816.11億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舉借和用于續(xù)建2008年以前開工項目的。顯然,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時期,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舉債形成期。
從以上權威數(shù)據(jù)分析,足以看出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之大。說明國內(nèi)外關于對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擔憂不是多余的。目前,一定要把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擺上議事日程,一是要迅速停止或大幅減少地方政府性債務繼續(xù)擴張;二是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收入等應開始安排一定比例的還債資金;三是商業(yè)銀行等債權所有人一定要落實還貸資金、擔保抵押質(zhì)押品。決不能再走2000年把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剝離給資產(chǎn)公司幾乎是一風吹、造成巨大浪費、導致貨幣發(fā)行量激增最終推高通脹的老路。如此,最終無形中吞噬的是百姓利益,毀掉的是中國經(jīng)濟。
- 2011-03-24要“跟蹤審計”,也要“跟蹤問責”
- 2011-01-17海門審計風波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看不懂
- 2011-01-04審計局“接待門”暴露的大問題
- 2010-12-10領導干部經(jīng)濟責任 審計結(jié)果應用好用足
- 2010-05-05已故教師月薪4萬 財務報表如何通過審計
- 2010-01-23財政績效審計應是“有牙的老虎”
- 2010-01-01民眾有權知道審計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