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fā)布平臺7月31日上線試運行。人們在肯定其向公開透明改進的同時,不少網(wǎng)友也對平臺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等提出質(zhì)疑。對此,紅十字會總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很痛心”。
導致“紅會風波”的始作俑者“郭美美”幾乎已被忘卻,顯然,事件深處的體制問題,才是公眾不斷問責的關鍵。就此而言,紅十字總會信息平臺的發(fā)布屬于積極嘗試,但這樣的嘗試距離公眾的期望仍然相去甚遠。
中國慈善機構信息不透明、不公開已是不爭事實?!吨袊壬凭柚鷪蟾妫?010)》顯示,經(jīng)過對82家組織機構的網(wǎng)絡調(diào)查認為,中國慈善組織整體上信息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較低。這樣的調(diào)查結果與公眾感受高度一致,大多數(shù)捐贈人對捐款的去向、受益情況、管理費用提取都不甚清楚。而對于一家成熟慈善機構而言,這些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是“致命傷”,中國的慈善機構需要認真反思與改進。
慈善機構信息透明公開完全符合法理要求,因為慈善機構與捐贈人之間屬于典型的信托關系。捐贈人是委托人,而慈善機構則充當了受托人的身份。受托人的義務就是按照約定,全責履行委托人所交托的相關事務。而較之于所謂的“全責”概念,信息向委托人全部透明公開只是最基礎的工作而已。由此而言,紅十字總會網(wǎng)站目前只是對玉樹地震捐款資金給予公開,且賬面細節(jié)尚存明顯遺漏,并且不包括地方紅十字的善款使用情況,這樣的信息公開被公眾質(zhì)疑實屬正常。
事實上,慈善機構信息公開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體制變革要比簡單的信息公開更重要。競爭不僅對市場領域有效,對于社會公益范疇同樣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筆者建議,應該全面開放民間慈善機構發(fā)展,通過競爭倒逼官辦慈善機構主動改良服務與形象?,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公眾愿意嘗試通過民間慈善機構來捐贈,但很多民間慈善基金卻因找不到“主辦單位”而陷入困境。結果是,官辦慈善機構的社會地位一直非常強勢。正因為競爭缺乏,導致官辦慈善機構的管理費用比例偏高,提取比例達到10%。而其實很多民間慈善機構愿意以零管理費運作。
此外,國內(nèi)亟須建立對慈善機構的外部監(jiān)管機制,通過第三方的打分評價督促優(yōu)勝劣汰。德國有兩家獨立的機構,專門負責監(jiān)督善款的使用情況。它們有強制的執(zhí)行力,能夠向通過審查的慈善組織頒發(fā)“捐助徽章”。而第三方監(jiān)督也往往有“一票否決”的規(guī)定,類似多年未經(jīng)審計的“商紅會”,可能會直接被提到黑名單里面。
總之,國內(nèi)慈善機構信息透明公開只是剛剛起步。我們不希望看到,慈善管理體制改革剛“起步”就“止步”。
- 2011-08-02公眾倒逼紅十字會捐贈平臺上線
- 2011-08-02紅十字會捐贈公開“信息量大”不該是障礙
- 2011-08-02請勿給紅十字會建查詢平臺喝倒彩
- 2011-08-01紅十字會曬捐贈信息應力避“二次傷害”
- 2011-08-01紅十字會別拿百姓的愛心不當錢
- 2011-07-26紅十字會別拿百姓的愛心不當錢
- 2011-07-13紅十字會有能力能自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