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女兒救助癌癥母親,贊嘆之余更要反思
www.fjnet.cn?2012-06-15 07:49? 徐 娟?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云南省師范大學18歲的女大學生毛紅,剛踏入大學校門僅一個星期,不幸患上了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在自己病情還未痊愈時,母親又被查出身患肝癌,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放棄了大學夢,打著兩份工為母親籌治療費。好不容易,母親順利手術,但病運多舛,女孩的雙膝又被診斷為軟骨壞死。(6月14日《云南信息報》) 女兒患白血病時,母親賣掉家里幾乎值錢的東西,還欠了近50萬元的貸款和外債;母親患上癌癥后,女兒忘記自己也是病人,輟學打工,盡力籌措醫(yī)療費用。每每讀到這樣的報道,社會公眾總是習慣性地投去贊嘆之聲。正因為經歷重重磨難,這對母女水乳交融的親情、相依相靠的扶助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性溫暖與堅忍,才如此清晰而準確地擊中了公眾的神經。 與此同時,看到這對母女的窘境,現(xiàn)實生活中的悲情與艱苦也迎面撲來。筆者認為,我們除了要贊嘆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反思。筆者的一名同事患尿毒癥,僅換腎手術就花了幾十萬元,術后還得終生服藥,每月藥費需1萬元左右。據(jù)了解,與尿毒癥一樣,白血病、癌癥、嚴重心臟病等重癥患者,通常治療費用都要十多萬元甚至數(shù)十萬元,這對于一般的家庭來說,無異于天文數(shù)字,根本無力承擔。過去,類似的報道經媒體披露后,社會上會有許多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醫(yī)院予以減免一些治療費用,政府也會給予特殊救助。但單純的愛心與同情,只能幫人于一次,救人于一時。如果沒有有效的機制做保證,就很可能只是個別的、零散的、暫時的,并不能從根本上使許許多多像毛紅這樣的困難家庭得到更可靠的救助。 一人患重病,可能壓垮一個家庭。如何實施大病救助,讓所有的病人都告別就醫(yī)難,這是一個需要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目前,盡管城鎮(zhèn)職工醫(y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城鎮(zhèn)居民醫(yī)療保險的覆蓋面已經比較廣,但由于種種原因,對于一些重癥患者來說,現(xiàn)行的醫(yī)療保險制度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任何社會都難以將一切經濟利益拉平,但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弱勢群體得到充分關注和關心的社會。讓大病患者分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真正做到病有所醫(yī),檢驗的是政府的民生溫度與責任擔當。有報道稱,近年來,上海、寧波等地以政府為主導,慈善機構參與,全社會積極響應,相繼推出了“生命綠卡”、“骨髓移植專項救助基金”等形式的大病專項社會救助,極大減輕了大病患者的經濟負擔。我們應當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成功經驗,盡快從國家層面建立起統(tǒng)一的大病救助長效機制,讓群眾更多地感受到政府醫(yī)改帶來的變化、溫暖和實惠。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13]“輪椅男”為治病燒山求關注折射救助盲點
- [ 04-28]救助動物,就是在救助人
- [ 03-20]救助站能否多做些“廣告”
- [ 03-02]公民大病救助機制值得期待
- [ 02-29]捐贈活體智障女折射社會救助體系缺失
- [ 02-08]“男子不堪妻病重負跳樓”折射社會救助雞肋
- [ 01-29]“來去自由”當為救助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