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慈善組織的監(jiān)督也是一種公益
www.fjnet.cn?2012-12-28 10:06? 劉文嘉?來源:燕趙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兩年多來飽受爭議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26日發(fā)布的“中國基金會透明指數2012排行榜”上獲得滿分,和另外16家基金會并列第一名。在門戶網站和平面媒體上,這條消息與“紅會公共募捐箱內紙幣長毛”、“成龍慈善基金會回應‘洗錢’質疑稱兒慈會表格粗糙”、“多個明星基金會遭質疑”等新聞一道,勾勒了當下慈善組織的復雜生態(tài)。 郭美美事件之前,公眾對慈善組織并沒有“盯”得這么緊,大概下意識覺得正義性的事業(yè)天然具有正當性的程序。一盆“紅顏禍水”兜頭而下,澆醒了社會大眾,從此慈善組織的日子都不大好過了。紅會的“劣質自行車”和“發(fā)霉善款”,兒慈會的“小數點”和“粗糙表格”,成龍基金會的“管理費”疑云……都是輿論密切關注慈善組織一舉一動的佐證。 這種盯梢式的監(jiān)督無疑是件好事。慈善展現的是社會良心,它一旦被操弄往往意味著社會底線的失守。特別是在矛盾糾結的轉型期,慈善業(yè)在一定程度上能沖抵貧富分化和階層對立帶來的緊張感,將中國社會尖銳的棱角柔和化,并提升公眾對于公平正義的預期。也正因為如此,如果連慈善組織都疑云叢生,更會成倍消耗社會的價值共識。 對于一個后發(fā)社會而言,中國很多組織制度、公共事務規(guī)則都是將西方“歷時性”積累的成果“共時性”消化。規(guī)則能與世界同步,但卻不是在社會發(fā)展中自發(fā)成熟的,現代慈善組織的運作就是例子之一。由于中產階級未成型,最為脆弱的底層民眾又在承擔發(fā)展陣痛,中國社會當下很難形成一種普遍的道德自治,慈善的熱情和動力自然不理想。對老百姓來說,慈善不是生活方式,捐款也不會列入家庭收支。而一個月前剛剛發(fā)布的《企業(yè)社會責任藍皮書》也表明,六成企業(yè)都在“旁觀”社會。正因如此,反向上更需要有高效透明、富于影響力的現代慈善組織進行提拉。這種反向提拉的情況見諸各個領域,也是現在中國發(fā)展的特點。 從慈善組織自身角度來說,也不必反感輿論的緊盯,根本上這是公眾幫它們在眼前好處和長遠利益間做取舍。紅十字會近日成立了社會監(jiān)督委員會,新聞顯示,地方紅會的監(jiān)督委員也陸續(xù)上崗。26日,紅十字基金會又拿到了透明指數排行榜的第一名,對比“63%的基金會合規(guī)性指標披露不合格”的大背景,其實應該感謝輿論倒逼改革。另外,紅會近年來所遭遇的挫折和它的危機公關措施,以及其后續(xù)的透明化制度建設,都給尚在粗放式發(fā)展的慈善界提供了前車之鑒。對于前述那“63%”來說,哪是前路,哪是火坑,已經標注得清清楚楚。 未來,慈善組織如何找到商業(yè)化的分寸,準官方性質的基金會如何去行政化,政策上如何為公益性社會組織提供更多空間以便引入良性競爭,都是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課題。另外,逾六成基金會讓人“看不清”,卻都可以通過民政部門的年檢,監(jiān)管滯后乏力可見一斑,也需政府檢討。在這些進程中,輿論的監(jiān)督都是一個基礎性動力。慈善組織應習慣于時刻被圍觀的狀態(tài),也應有更多公眾密切關注慈善事業(yè)運行。對慈善組織一舉一動的較真兒、警惕、監(jiān)督,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公益。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18]要像監(jiān)督權力一樣監(jiān)督慈善
- [ 12-12]別讓“神秘的小數點”再傷慈善之心
- [ 12-11]慈善有國界?
- [ 12-05]慈善機構贈藥何必非看“公章”
- [ 11-17]慈善發(fā)展需要信任的正能量
- [ 11-13]能否讓慈善超市入駐大商場
- [ 11-08]大學生“慈善店”讓公益事業(yè)放出愛的光芒
- [ 10-22]“無一回應”不代表沒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