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藝圈兒被要求道歉的人很多,已經道歉那位就先不提了,還有一位沒道歉的,也一直被公眾關注。 7月19日,認證為“丹東市道教協會”的微信公眾號“道揚天下”發(fā)布題為《道教界向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由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發(fā)起倡議》的文章稱,《道士下山》電影嚴重背離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肆意丑化道教、道士形象,違反多項政策法規(guī),并要求《道士下山》電影必須馬上停止所有播映、對道教界向社會做出公開道歉、消除所有因電影《道士下山》所帶來的對道教界的不良影響。 正當公眾準備為此興奮的時候,當日傍晚,中國道教協會新聞發(fā)言人孟至嶺道長卻通過媒體向公眾表示,《道士下山》的制片方之前與中國道協有溝通,并按照要求對劇情做了修改,因此道協對影片持有包容心態(tài)。譴責聲明并非由道協發(fā)出,至于是否孟崇然以個人名義發(fā)出尚待核實。 有意思的就在于,仙風道骨、虛懷若骨,向來就是道家人的處世姿態(tài),而孟至嶺道長的表態(tài),也恰恰表明了以中國道協為代表的廣大道家信眾的這個姿態(tài)。這場爭論中涉及的包容,不僅是道家之精髓,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需要的沃土。任何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都需要潑墨揮毫的空間,過多的束縛和苛責,必然導致藝術創(chuàng)作的枯萎。這一點,歷史上已經有過很多教訓。但是,為什么今天還是有人跳出來,號稱以公共機構的立場、挪用公眾的話語權,對一部作品作出蓋棺定論的道德裁判? 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的社會文明已經發(fā)展到對許多新鮮的事物和現象都擁有宏大的包容心。但對公共話語權的私自占有和挪用、對文藝創(chuàng)作動輒“掄大棒”的“上綱上線”式的批評,卻恰恰是我們不該包容的。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3日 17 版) |
相關閱讀:
- [ 08-20]文藝批評不是亂罵亂捧
- [ 08-28]文藝批評市場化的危機
- [ 05-14]重塑文藝批評公信力
- [ 01-08]文藝批評界的一場自我救贖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