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700年歷史的國寶面目全非”的帖子引起關注。有700年歷史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位于遼寧綏中、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小河口長城的一段城墻與地面被灰色路面覆蓋,被網(wǎng)友戲稱是把“長城”修成了“水泥路”。對此,當?shù)匚奈锊块T反復強調,修繕工程合乎相關規(guī)定。[詳細]
修繕工程是否合理合法尚需求證,但長城被“毀容”已成事實
文物保護包括其中的文物修繕工作,應當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非專業(yè)人員和公眾無權參與和監(jiān)督,不意味著公眾不能給文物修繕的結果打分。小河口長城被文保部門修繕得面目全非,粗暴毀壞了“最美野長城”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和記憶,明顯違反了《長城保護條例》規(guī)定的長城修繕“不改變原狀”原則,公眾不得不對文保部門的專業(yè)水準打個問號。[詳細]
修繕卻成“毀容”,主要因為目前全國長城修繕并無統(tǒng)一標準
當?shù)匚谋2块T的相關負責人認為,小河口長城的整個修繕過程合理合法,工藝沒有問題,但也承認“修得不好看”。關于長城的修繕,其實業(yè)內也一直存在著爭議,到底什么是長城的原狀?是原樣保持還是“修舊如舊”?此外,在長城修繕上,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施工單位的資質也尚待進一步嚴格,對修繕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需要加強監(jiān)管。[詳細]
不單是長城保護,很多領域的文物保護工作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前段時間,一則題為《她有一張金喜善的臉,卻在山西的一個寺廟,爬上爬下修了兩年壁畫》的網(wǎng)帖紅了。不料文章火了之后,其中的主人公女壁畫師卻被指違背了文物修復原則,是在“毀壞文物”,只會進行大面積涂抹“修復”,致使壁畫人物臉部的線條比例走樣。而她身處的廣勝寺的文物修繕工作也受到了眾多指責。[詳細]
類似事件的反復上演,讓人覺得網(wǎng)上流傳的“給長城鑲瓷磚、給黃河安欄桿、給太陽裝開關”的段子不再荒誕。如何才能避免類似的文物保護悲劇上演?一是要完善立法,用制度化的手段阻擊個別人、個別部門的“歪點子”。二是要嚴格執(zhí)法,讓觸犯文保底線的違法行為都結結實實地“挨板子”。[詳細]
對文物真正的保護應堅持最小干預的原則,防止建設性破壞
文物不只是文化遺產,更是一種精神符號,熔鑄了深沉的家國情懷。然而,它是古人留給我們非常脆弱的饋贈。進一步健全法律保護,才能保障它們的生存權。既不任舊如舊,坐視它們雨打風吹去;也避免改舊換新,不做“自毀長城”的傻事,才能讓文物自在地呼吸。保護好歷史現(xiàn)場,才能傳承文明,后世子孫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詳細]
早在10多年前,長城就已登上了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萬里長城正在“變短”。文物保護經(jīng)不起試錯,不可輕易亂動。野長城被“玩壞”,不僅僅是“不好看”,更是一種警醒。是時候,走出舊有的粗放式保護,用更精準更規(guī)范更細化的方式,保護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