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維
“她”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是漢語現代發(fā)展中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標志,同時也是一個與政治和性別相關的哲學話題。
重新認識“她”所指認的中國女性
“她”字的推出和應用,恰逢百年前中國社會大變革、大動蕩的年代?!八弊植粌H引發(fā)了眾多層面的不同意見與爭論,還將漢語與其他語言的沖突清晰暴露出來了,且與性別平等和婦女解放的推進直接相關聯,可謂一個“她”字,集社會、政治、文化和性別多向度交錯。
據黃興濤著《“她”字的文化史》的考察,從1917年起同在《新青年》編輯部的劉半農和周作人等就討論了漢語與英語“she”的對譯問題。劉半農是最早提出 “她”字的創(chuàng)意者。而“她”字的最早使用者,則是北京大學學生康白情。1919年5月20日的《晨報》,發(fā)表康白情所撰《北京學生界男女交際的先聲》,文中兩次使用了“她”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爾后關于“她”字的討論此起彼伏,綿延不絕。
持反對立場的,主張用“伊”而不用“她”。還有人造出了與“她”相對的“男也”來取替“他”,以顯男女平等。較激烈的反對者有《婦女共鳴》雜志,曾于1934年~1935年兩次刊登啟事,聲明該雜志拒絕使用“她”。主要理由是“他”字的偏旁是人,“她”字則無人之偏旁,由此斷言不視女性為人,含有侮辱女性之意。對這些觀點的對錯評價且可再論,但由此映現的關于婦女權益和尊嚴的討論甚為激越,無疑是積極的,且討論時間之長,涉及人員之多,堪稱史無前例。
時至今日,關于“她”的無數意見和紛爭已成歷史。分形同音的“他” “她”“它”,作第三人稱代詞在當代漢語體系中已獲合法應用,在這場“語言游戲”中最終贏得的勝利,導致了漢語現代代詞系統(tǒng)的確立。古老而深邃的漢語,就此得以向現代世界展示新生,而世界在接納 “她”字的同時,無疑也對由“她”所指認的女性開始了新的認識。歷經百年,“她”字最終的勝出也是中國女性意義重大的一次勝出。
語言不屬于婦女
對“她”字更多角度的評價及對細節(jié)的探討尚有待深化,但“她”字讓人感受深切的又一方面,是語言系統(tǒng)在經歷變化改造時所迸發(fā)出的強大批判力。這點,不能不提及后現代哲學家德里達所著《他者的單邊主義》,其間的非凡之說是:“我視之為唯一的語言,卻不屬于我”。
德里達是生長于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猶太人,相對于殖民者可謂他者。法語雖是他視之為唯一的語言,但卻并不屬于他。
在中國,受男尊女卑性別等級制度的長期壓迫統(tǒng)治,女性同樣是處在他者的位置上。漢語是中國女性視之為唯一的語言,但卻并不屬于女性。因遭受剝奪及貶斥,中國絕大多數女性根本就沒有學習掌握語言的機會,語言不屬于女性,甚至語言是“糟踐女性”的。這些極為強烈的感受,裹挾著悲憤,伴隨著“她”字使用的爭論得到表達傳播,恐怕是男性很難理解、或無法體會到的。
在那些拒絕使用“她”字的觀點中,就包含著大量對漢語歧視女性的抗議。如有指,自古以來,凡是帶“女”字旁的都不是好什么字,即便有“好”“妙”這類看似好辭的,其實也是出自男性的眼光和立場的,比“妓”“奸”等貶損詞匯更具有欺騙性和隱蔽性。甚而,有女中學生撰文稱:以前用錯了的字,就應該改正過來。直白簡單,展現了新一代女性勇敢的文化批判精神。在此過程中,最為典型的莫過于“英雌”一詞的創(chuàng)造?!坝⒋啤贬槍Φ氖秋柡袡辔幕詸嗟摹坝⑿邸保瑥膶υ姓Z言的反抗和改造上,體現了女性主義的堅定立場。
圍繞“她”字的林林總總,掀開的是沉重的千年政治。語言和語言共同體在本質上是政治的。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個人被納入了政治共同體,即納入了一種等級秩序。語言以其魔力變人為奴,成為語言體系的遵從者。幾千年封建等級制度的統(tǒng)治,對漢語言文字造成了眾多不良影響,審視語言對女性的貶損,清其腐朽,取其精華,無論是在百年前,還是在今日,都十分必要,對于一個民族的語言健康和文明建設都不可或缺。
千年等一回
據考,“她”字已存千余年。約1500年前南梁顧野王撰《玉篇》中,就已有對“她”字的記載。那時,“她”的字形與現在完全一樣,且字義也是與女性有關的,但卻并非是女性第三人稱的代詞?!八弊质恰敖恪被颉皻病钡漠愺w,在某些方言中是對母親的稱呼。在歲月流逝,“她”漸漸淹沒于歷史長河,成了使用極少的一個生僻字?;蛟S,完全是偶然,“她”早早地就默默地存在著,且在字義和字形上,都顯示了與作為漢語唯一第三人稱代詞“他”字的對應與關聯?!八薄八眰z字,右邊同樣是“也”,且“她”字左邊的“女”正好顯示與“他”的男女差異。所以就字形字義,“她”字對使用漢語的廣大民眾來說是清楚簡單、易于認同接受的。然而,將此偶然轉變?yōu)楸厝坏?,是漢語與其他語言的遭遇,引發(fā)了翻譯問題及其困擾。
最早受翻譯困擾的是來華傳教士。原漢語代詞僅一“他”字便包攬了全部第三人稱,與顯現男女物差別的歐洲代詞不同。當傳教士把歐語教義譯為漢語時,不得不在“他”旁邊加上小字,寫成“他男”“他女”“他物”。之后有中國譯者亦采取了“他男”“他女”“他物”的方式。這對于歷史深遠、構陳縝密優(yōu)美的漢語來說,實不倫不類,差評四起,真的難看。這一狀況,按美國后現代哲學家巴特勒所說,因“性別”具外來性,當進入其他語言時即面臨翻譯問題。
對此,一種情況為避免變動,人們拒絕將性別符號引入語言;另一種情況是把某一種語言普遍化,無視與其他語言的差異。這兩種情況都預設了某種單語主義。簡單說,單語主義就是僅將某一種語言當作安身立命之地。而實際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永不屬于你。語言有自己的生命,它總要超出任何個別使用者。因此,必須告別單語主義,正視語言的多樣性和變動性,將語言(符號)設想為一種有生命力的、持續(xù)差異化的結構。
百年前,“她”字直接針對的就是翻譯問題及其困擾的解決。當時多樣性差異化已叩響了漢語之門。等待千年,“她”字終于出場了。當語言可面對現存多樣性、差異化世界時,人便有可能發(fā)現更適宜的棲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