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1月16日《人民日報》報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1月15日在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改革”是今年工作的關鍵詞,要積極穩(wěn)妥地破解考試招生制度難題。他表示,今年將出臺“總體方案”和關于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guī)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袁部長還強調,進一步提高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比例。 眾所周知,高考必須改革。但究竟如何改革,才能求得最大的公約數(shù),則莫衷一是。因為高考牽涉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所以高考改革乃十足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利益出發(fā)點,會有不同的高考改革意見,比如異地高考,再比如39所“985工程”國家重點大學在全國各地招生名額的具體分配。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高考改革當然亦如此。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想見,對于具體承擔高考改革設計的教育部而言,這著實是非常棘手的任務。 不過,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找到一些阻力較小的高考改革突破口。比如減少高考必考科目,先對外語實行一年多考,以及進一步提高農村學生上“985”大學的比例。高考科目的必考門數(shù),最好不由國家統(tǒng)一強制規(guī)定,而由高校自由決定報考其校的考生必須考哪些科目。舉例來說,北京大學可規(guī)定,報考古漢語文學專業(yè)者,無需考數(shù)學,也無需英語。這樣一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就擴大了,教育部的工作任務就減輕了,考生的自由選擇權就增加了,人才就能切實多樣化起來。 與此同時,高考作為一項肩負國家人才選拔與社會公平保障重任的關鍵制度,必須要處理好人才優(yōu)選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如果不考慮社會公平,而只考慮人才優(yōu)選,那么中西部,特別是農村地區(qū)的考生,鯉魚躍龍門——進入“985”大學的機會肯定要比東部同輩的低很多,因為他們所享受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遠遠沒有東部同輩的數(shù)量多、質量好。但高考作為一項國家制度公器,必須又要充分顧及到農村學生上“985”大學的機會,這樣才能讓他們及其家長看到,貧困不會世代扎根,受教育是大有希望的。這就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農村學生的入學率,又有利于他們經由教育,從社會中下層向社會上層流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活化。 當前,許多學者與媒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都顯示,農村學生上“985”大學的難度越來越大。這早已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為了幫助更多農村學生上大學,國家2012年4月出臺了“國家扶貧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但客觀而言,因為農村考生所占全國高考考生總人數(shù)的比例非常大,所以仍然很不夠,亟須另想辦法。應該說,一種或許可行的辦法是,國家明確規(guī)定各“985”大學農村生源的比例——每年必須要達到某個百分比。雖然這勢必會擠占城鎮(zhèn)生源學生上“985”大學的機會,但須知“985”大學均是國立大學,因此它們就必須承擔起維護與促進社會公平的重大責任。當然,要更好地這么做,則需國家將“985”大學全部“國家化”、“去本地化”——中央全額撥款,而不再需要所在地地方政府出一分錢。 因此我們說,高考改革要做好,絕對不能只關注高考本身,還要關注高考之外的問題。如果名義上的國立大學、“985”大學繼續(xù)淪為國家與地方共建的大學,那么“985”大學的招生計劃分配改革,以及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源的比例,就勢必會遭到所在地政府的強力阻撓。正因為如此,高考改革還必須有國家高校體制改革相配套。也就是說,國立大學必須完全國家化,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大學。而各地則可依據(jù)自身的財政情況,全力建設省、直轄市、自治區(qū)自己的地方高校。 總而言之,高考改革勢在必行,并且要敢于突破既得利益集團想方設法的強力阻撓。在一些十分重大的方面,比如“985”大學完全國家化、招生計劃重新分配、農村學生生源必須達到多少比例,在教育部和國務院都無法妥善解決的情況下,則應該由全國人大通過公開辯論和民主投票來解決。也就是說,高考改革不能囿于高考本身,還必須要跳出高考,這樣才能以更寬廣的視角推進高考改革。 胡樂樂(山東 教師) |
相關閱讀:
- [ 01-17]高考改革要實現(xiàn)減負與公平
- [ 01-16]高考改革必須體現(xiàn)“更公平”
- [ 01-16]盤點新一輪高考改革:加分項目縮減 分值降低
- [ 12-09]高招多開門,高考改革才有活力
- [ 12-09]高考改革決不能“翻燒餅”
- [ 12-06]新一輪“高考改革”須兼顧效率和公平
- [ 12-05]教育部:高考改革或將減少科目 不分文理科
- [ 11-21]北京研討文理不分科 高考改革核心在招考分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